洛桑丹白旺秀
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。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五世。光绪三年(1877),在北京雍和宫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四世转世灵童,是为五世。七年(1881),进京。九年(1883),简放副札萨克达喇嘛。十年回籍。二十年(1894),在南海晋谒慈禧太后,奉旨掌管喇嘛印务处事务,授札萨克达喇嘛,掌管弘仁寺及唐古忒学事务。二十八年(1902),回籍。因十三世达剌喇嘛土登嘉措到塔尔寺,干预塔尔寺事务,彼此产生矛盾。三十年(1904),又赴京。次年因病回籍。宣统元年(1909),在西宁塔尔寺圆寂。
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。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五世。光绪三年(1877),在北京雍和宫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四世转世灵童,是为五世。七年(1881),进京。九年(1883),简放副札萨克达喇嘛。十年回籍。二十年(1894),在南海晋谒慈禧太后,奉旨掌管喇嘛印务处事务,授札萨克达喇嘛,掌管弘仁寺及唐古忒学事务。二十八年(1902),回籍。因十三世达剌喇嘛土登嘉措到塔尔寺,干预塔尔寺事务,彼此产生矛盾。三十年(1904),又赴京。次年因病回籍。宣统元年(1909),在西宁塔尔寺圆寂。
达斡尔族的一种民间歌曲。达斡尔语音译。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。曲调动听,题材广泛,包括生产活动,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爱情,自然景象和风俗习惯等。在民间相当流行,数量居被搜集到的民歌之
青海西宁藏族的俗称。即朱户勒汪什科、鲁仓、折科、阿里克、郭密、的扎、隆武、阿楞8族。多居大通河北、共和县、贵德南部、同仁县、循化县境内。兼营农、牧业,生活习惯接近汉族。
藏语音译,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阶级的统称。此称出现较早,据史载,大约在止贡赞普时已有此种称为“阐”的奴隶出现。至囊日松赞(吐蕃王朝创建者松赞干布之父)时,此种奴隶已成为普遍现象,且从单个奴隶的“阐”,
见“倭里罕”(1889页)。
见“木鹿城”(257页)。
即“客儿木真”(1752页)。
①清代布特哈地区鄂温克人的一种猎场。清初因沙俄入侵,鄂温克与鄂伦春、达斡尔等族(史称索伦部)由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,多以狩猎为生,各有大体固定的狩猎区。时鄂温克人共有五个阿巴,每个包括若干氏族,清廷以
即“纳兰”(1266页)。
汉西域龟兹国王。宣帝时娶解忧公主长女弟史为妻。元康元年(前65年)前往长安朝贺,受赐印绶、车骑旗鼓、歌吹数十人,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。留一年乃返。后数朝汉,乐汉衣服制度。归国,治宫室,作徼道周卫,出入
藏传佛教寺院。亦称卡地喀哇寺、喀的喀寺、卡地沟寺,清代汉文文献称静宁寺。“卡地喀”,藏语意为“乌鸦嘴”。在青海民和县。宗喀巴弟子索南桑布于明永乐年间(1403—1424)建。为民和县内格鲁派较大寺院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