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河湟事变

河湟事变

清末回民、撒拉族反清斗争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甘肃河州(今临夏)、狄道(今临洮)新老教派回民,因清政府在处理两派纠纷中,不分曲直,滥杀无辜,遂在马永琳、韩奴勒(亦作韩努力)领导下,发动起义,围攻循化城。固原提督雷正绾、河州总兵汤彦和等奉命前往镇压。积石关一战,凉州练军王正坤被击溃,甘肃、宁夏、青海各地回民纷起响应。各拥兵数万,马永琳等踞河州。清廷又自北京调提督董福祥赴甘肃镇压。董行“剿抚兼施”:一面诱降马永琳兄弟,一面用兵西宁。次年,韩奴勒在循化兵败牺牲,义军退走河西,攻永昌、山丹,拟入柴达木盆地。六月,在玉门遭清军追击,起义失败。董福祥对义军及家属实行“株连捕杀,抄没财产”,河州循化、西宁、米拉沟等地被杀者达2千6百余口,万名降众被流放至罗布淖尔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陶林厅

    旧厅名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部阴山北麓草原地带。明为大同边外地,嘉靖中(1522—1566)入蒙古西土默特。清乾隆后为宁远厅地,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析科布尔巡司置厅。民国初改县。

  • 元丕

    422—503北魏宗室。鲜卑元氏(拓跋氏)。河间太守乐城侯兴都次子。太武帝拓跋焘时为羽林中郎,随帝南征,赐爵兴平子。献文帝拓跋弘即位,累迁侍中。讨平丞相乙浑之反,迁尚书令,改封东阳公。孝文帝宏即位后,

  • 弥勒僧格

    ?—1869清代蒙古族起义首领。内蒙古达尔罕王旗人。咸丰(1851—1861)年间,和赵保承(绰号二喇嘛,蒙古人)等发动起义,后与喀喇沁右翼起义首领白凌阿联合,发动蒙汉群众与清军作战,转战各地。同治二

  • 宁濮郡王

    元朝封爵。为诸王第六等级封号之一,授龟纽银印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),弘吉剌部昌吉驸马受封。

  • 兴安城

    参见“兴安城总管衙门”(917页)。

  • 宜里布

    ?—1678清朝将领。满洲正白旗人。他塔喇氏。阿济格尼堪之子。初授兵部副理事官。顺治八年(1651),袭三等伯爵,兼管牛录,寻晋一等伯。擢刑部侍郎,调吏部,擢正白旗蒙古都统。康熙七年(1668),调满

  • 和林之战

    明朝与北元的一次战争。洪武三年(1370),明军分别在西北及北方取得对北元的※沈儿峪战役和※应昌战役的胜利,故元河南王※扩廓帖木儿(王保保)及北元昭宗※爱猷识理达腊均退守和林(今蒙古国哈尔和林),与盘

  • 打郎台吉

    见“哥力各台吉”(1836页)。

  • 裴满部

    辽、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。分布于婆多吐水(一说约今黑龙江省五常县境内)。后该部人均以部名为姓氏。金世祖劾里钵(1074—1092年在位)时,该部首领斡不率众归附完颜部。该姓在金代为白号之姓,受封于广平郡

  • 蔓头城

    见“曼头城”(2061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