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侗舞

侗舞

侗族民间传统舞蹈。有多耶、龙喘、芦笙舞、款会舞、坡会舞、祀神舞等几种类型。“多耶”是边唱边跳的集体歌舞,无乐器伴奏,多在正月举行。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、榕江、从江,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。“龙喘”是青年男女分成两队、旋绕成螺丝圈的舞蹈形式,多于祭坛前进行,流行于贵州榕江及黎平的一些侗族地区。“芦笙舞”分娱乐性和表演性两大类,舞者手持芦笙边奏边舞,曲调多达百余种。舞蹈多模拟人们的各种劳动或动物的动作。曲调悠扬,舞姿健美纯朴,充满生活气息。流行于广西三江、龙胜,湖南通道、贵州从江、黎平等地侗区,各地都有定期的大型芦笙舞活动。“款会舞”系举行款会时的舞蹈。“坡会舞”是男女青年在坡会上进行娱乐的舞蹈,步伐明快轻松,充满浪漫色彩。“祀神舞”是宗教活动中的舞蹈,现多不流行,只有舞龙、舞狮等活动仍继续保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庄喊

    傣语音译,又作庄罕,意为“金佛寺”。德昂族古代佛教圣地,位于今云南陇川县北,为昔日德昂族聚居地。据说,佛寺瓦是镀金或镀铜的,故名金佛寺。现已毁,未能看到残瓦剩砖遗迹。

  • 亦捏鲁

    见“烧饭”(1928页)。

  • 医人院

    西夏官署名。西夏语音“尼卒埿讹”。属中等司。主事者不定员。

  • 恰克拉

    明代东海女真的一支。又作恰拉、奇雅喀喇、恰喀尔、乌德赫、乌得挨、乌德盖。乌德赫,满语意为“林中人”。居今乌苏里江以东科尔玛河、斯维特拉亚河、萨马尔加河、伊瞒河、瓦卡河、毕金河、霍尔河等诸河沿岸。以渔猎

  • 桃花石

    7—14世纪中亚诸部族对中国或汉人的称呼。引伸为“古老”、“崇”、“优质”之义。有“大魏”音译,“拓拔氏”音译、“唐家”或“唐家子”音译诸说。始见于7世纪初罗马史籍,后在鄂尔浑突厥碑铭、马合木·喀什噶

  • 开运

    ①五代后晋少帝石重贵年号。944—946年,凡3年。 ②西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前年号。1034年,逾月又改元。

  • 乌古斯可汗传

    见“乌古斯可汗的传说”(354页)。

  • 吴瑾

    ?—1461明朝将领。蒙古族。※把都帖木儿(吴允诚)孙,※吴克忠子。正统十四年(1449),与父及叔吴克勤奉调从明英宗征瓦剌。英宗撤离宣府时,与父叔奉命殿后,同瓦剌追兵血战,父叔皆阵亡,本人被俘。不久

  • 昆丘道行军大总管

    官名。唐伐龟兹之行军建置。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附西突厥而叛唐,侵犯四邻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)十二月,太宗以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(突厥人)为行军大总管,率铁勒13部及突厥骑10万伐之。破西突厥处月部和

  • 多罗郡王

    爵名。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三等之称。多罗,沿用满语,郡王,沿袭古代皇族封王之名,两合而定此名。册封郡王,授镀金银册,以为延后。崇德元年(1636),始立此爵。顺治六年(1649),增定为10爵,定郡王一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