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俄恰克图条约
继《中俄布连斯奇条约》之后续订的界约。《布连斯奇条约》签订后,俄国声称其中个别条款与原议“不完全相附”,拒绝接受,复经两国全权使臣会商,于雍正六年(1728) 6月25日在恰克图签订此约。也称中俄《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》凡11条,用满文、俄文、拉丁文3种文本写成。内容重申《布连斯奇条约》确定的中俄中段边界,又重申《中俄尼布楚条约》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,并规定了俄商经过恰克图、库伦来华贸易的路线。
继《中俄布连斯奇条约》之后续订的界约。《布连斯奇条约》签订后,俄国声称其中个别条款与原议“不完全相附”,拒绝接受,复经两国全权使臣会商,于雍正六年(1728) 6月25日在恰克图签订此约。也称中俄《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》凡11条,用满文、俄文、拉丁文3种文本写成。内容重申《布连斯奇条约》确定的中俄中段边界,又重申《中俄尼布楚条约》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,并规定了俄商经过恰克图、库伦来华贸易的路线。
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。又作叱吕引、叱吕勤,简译作俟吕或叱吕,误作侯吕或候吕。源于东胡鲜卑,首领称“大人”。其一支5000余户在拓跋什翼犍时(338—376年在位)由首领渴侯率领投鲜卑拓跋氏,世代在
①契丹语称谓。为※宫卫制(斡鲁朵)下的一级机构,主管役使奴隶。《辽史·国语解》称:“瓦里,官府名。宫帐、部族皆设之,凡宗室、外戚、大臣犯罪者,家属没入于此。”为各宫帐、部族贵族作无偿劳动。开国前已存在
①见“喜刺乌卫”(2182页)。 ②见“成讨温卫”(744页)。
契丹建国时耶律阿保机兄弟间争皇位的斗争。契丹部落联盟时期;相传分为8部,“部之长号大人,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。至其岁久,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,则八部聚议,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。被代者以为约本如此,
明代白族学者。号敬庵。云南大理府太和县(今大理)人。弘治二年(1489)中举人,官至黄州府(治今湖北黄冈县)通判,为官以精明惠爱见称。致仕后,归故里40余年,闭户研读经史,手不释卷,颇受乡人爱戴,寿百
见“新添葛蛮安抚司”(2381页)。
(1363—1399) 明代蒙古贵族。简称哈尔古楚克鸿台吉。孛儿只斤氏。可汗※脱古思帖木儿子(一作额勒伯克汗子)。娶鄂勒哲依图鸿郭斡妣吉为妻。其兄额勒伯克汗为政不仁,重用佞臣浩海达裕。明建文元年(13
18世纪初新疆喀什噶尔(今喀什)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。一译阿哈玛特、木墨特、艾赫麦德。维吾尔族。※阿帕克和卓孙,雅雅和卓第三子。康熙三十四(1695),阿帕克死,妻哈努姆帕夏谋将王权交亲生子玛哈氐,杀雅
参见“锡伯族”(2364页)。
见“塔热克”(2158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