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部都尉

部都尉

官名。自秦至汉武帝初,边境诸郡有的只设都尉,不置郡守,颇与东汉的属国相似。武帝以后,为了加强对新开辟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,边郡均置太守,而且往往分部设置都尉,各典一区(若干县)武事。见于《汉书·地理志》者, 会稽有西、南(《太平御览》一七一《州郡部》引《汉地志》作东)两部都尉各一人;广汉有都尉及北部都尉各一人;牂柯有都尉及南部都尉各一人;陇西有南部都尉一人(此外当另有都尉);武威有都尉及北部都尉各一人;张掖有都尉二人,又有肩水都尉一人;酒泉有东、西、北三部都尉各一人;敦煌有中部都尉一人(此外当另有都尉);北地有北部、浑怀都尉各一人;上郡有匈归都尉一人,又有北部都尉二人;西河有南、北、西三部都尉各一人;朔方、五原、云中、定襄、代郡、辽东均有中、东、西三部都尉各一人;雁门、上谷、辽西均有东、西部都尉各一人。此外,还有蜀郡西部两都尉, 见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;金城有西部都尉,见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。东汉边郡所设的部都尉,其见于《后汉书》者有辽东西部(见《和帝纪》)、安定(见《傅燮传》)、陕西南部(见《马防传》及《西羌传》)、金城西部(见《和帝纪》及《西羌传》)、张掖居延(见《郡国志》)、广汉北部(见《郡国志》及《安帝纪》)、蜀郡西部(见《郡国志》、《安帝纪》及《西南夷传》)、犍为南部(见《郡国志》及《安帝纪》)、益州西部(见《明帝纪》及《西南夷传)、九真(见《桓帝纪》、《南弯传》及《魏朗传》)、交阯(《见胡广传》)、会稽东部(见《顺帝纪》),、会稽西部(见《任延传》),共十三部都尉。部都尉佐太守分部主武事,兼主屯田之事。以东汉张掖部都尉为例,其所属武职,属于候望系统的有候、塞尉、候长、燧长;属于屯兵系统的有城尉、千人、司马;属于屯田系统的有田官;属于军需系统的有库令、丞与仓令、丞;属于交通系统的有邮驿亭长与关啬夫等。此外,自东汉中叶以后,部都尉与属国都尉亦管理辖区内的县政,如郡之统县。《宋书·百官志下》说:“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。”三国西晋时期,仍有部都尉与属国都尉,“都尉名称之可考者三十余,而都尉经改为郡者二十有五” (见严耕望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》卷上第三章《郡尉》)。而南朝时仅存一沅头都尉,亦于陈文帝时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兵籍房

    官署名。北宋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改制后,枢密院置,掌行诸路将官差发禁兵、选补卫军文书。宋枢密院属吏办事诸房之一。掌办诸路将官差发禁兵、选补卫军文书。

  • 王国祠祀长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秩比四百石,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五》“本注”说:“主祠祀”。

  • 临时法制院

    北洋政府时期临时执政的直辖机关。民国十三年(公元1924年)临时执政下令废止国务院法制局官制,公布《临时法制院官制》,改国务院法制局为临时法制院,成了一个由行政支配的变相的立法机关和设计机关。其任务是

  • 惜薪司

    官署名。明清宦官衙门之一。掌理宫中及二十四衙门、山陵等处柴炭及宫中防火之事。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)置。设正五品司正为主官,下设左、右司副各一人。所属有北厂、南厂、西厂、东厂、新西厂、新南厂等,掌收

  • 胄子律博士

    官名。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(505)置,隶廷尉卿。三班。陈沿置,八品。别有“廷尉律博士”。官名。梁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置,位视员外郎,为由贵族子弟充任的律博士。

  • 明算科

    科举常科科目之一。唐代设置,据《通典·选举三》记载,考明算科者须通《九章》、《海岛》、《孙子》、《五曹》、《孙丘建》、《夏侯阳》、《周髀》、《五经》、《缀术》、《缉古》诸经,以帖经的方式考试,《九章》

  • 六夷左都督

    官名。十六国后赵置。《晋书·姚弋仲载记》:“(石虎) 启 (石) 勒以戈仲行安西将军,六夷左都督。”

  • 功德司

    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有僧众、护法、出家等功德司。掌管佛教事务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,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三十一年(1294)罢

  • 典乘兵局

    官署名。明朝太子东宫六局之一。洪武二年(1379)始置,设局郎一人,丞一人,以宦官为之,掌兵仗车舆。洪武二十八年,改为典兵、典乘二局(原典翰局罢,故仍为六局),各置局郎一人,正五品,局丞二人,从五品。

  • 府道纪司都纪

    道官名。明清时于府设道纪司,主官有都纪,管理府内道士,秩从九品。其佐职为副都纪,秩未入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