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左卫率府

左卫率府

官署名。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。秩正三品。仁宗延祐六年(1319)六月,由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改立。统汉军万名,隶东宫詹事院下。置卫率使三员,副使二员,佥事二员。置营于武清,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。七年三月,划归枢密院管辖。下辖行军千户所十,弩军千户所一,屯田千户所三。


东宫警卫机构。秦汉有卫率,晋分置左右二卫率,北齐置左右卫坊,至隋改为左右卫率府,掌东宫禁卫。以左右卫率为长官,其下各置长史、司马、录事,功、仓、兵、骑兵等曹参军事,法曹、铠曹行参军各一人,行参军四人;又有直閤四人,直寝八人,直斋、直后各十人。唐制,左右卫率府掌东宫兵仗仪卫的政令。主官为左右卫率,各一人,正四品上;副率各一人佐之,从四品上;下设长史、录事参军各一人,仓曹、兵曹、胄曹参军各一人,又有司阶、中候、司戈、执戟诸职。所辖有亲府、勋府、翊府及广济等五折冲府的超乘卫士。亲府、勋府、翊府置中郎将各一人、左右郎将各一人,录事、兵曹参军各一人,又有校尉、旅帅、队正、副队正之属。宋代左右卫率府之名虽存,实际上无职司。辽南面官中有左右卫府,似《辽史·百官志》据唐制约略记载,未必实有其官。金左右卫率府属詹事院,掌周卫导从仪仗。元至大元年(公元1308年)武宗命于江南行省万户府选精锐汉军万人,置卫率府,为东宫卫兵。皇太子即位,是为仁宗,改卫率府为中翊府,又改为御临亲军指挥司,又改御临为“羽林”。延祐六年(公元1319年)立皇太子,拨付东宫,改为左卫率府。主官称为率使,秩正三品,下设副使、佥事等官。所属有镇抚所一,行军千户所十、驽军千户所一、屯田千户所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候仪郎

    司天散官名。金、元皆置。金为二十五阶之第十七阶,秩从七品下。元十四阶之第八阶,秩从六品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司天翰林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为(二)十五阶。从七品下,称候仪郎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
  • 尚食

    官名。隋始置。高祖开皇二年(582) 置为宫廷女官,视从九品,掌宫廷膳事。炀帝置为尚食局长官,二人,从五品。唐朝沿置,改正五品。宋、金、明悉如唐制。明永乐(1403—1424)后尽归其职于宦官。女官名

  • 协律中郎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刘文晔传》:“拜协律中郎。”职掌同协律郎,位在其上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四品下。官名。北魏置协律郎(从五品上),又置协律中郎(从四品下)。皆掌校正乐律。见《通典·职官

  • 前所冠军使

    官名。清沿明锦衣卫之制,于銮仪卫设前所,以掌印冠军使一人为主官,下设扇手、斧钺二司,分掌炉、瓶、椅、机、扇、拂、斧、钺及盥器等物。

  • 吏部尚书

    官名。东汉置吏曹尚书,一说名吏部曹尚书,后改名选部尚书。三国魏改选部尚书置,为尚书台(省)吏部曹长官,三品。两晋南北朝沿置,位居列曹尚书之上,晋、宋三品,梁十四班,陈三品、中二千石;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

  • 宝浙局

    官署名。清朝浙江之铸钱局。顺治六年(1649)设局。雍正七年(1729)改今名。设监铸官二人,以同知、通判选充。掌理本省鼓铸事宜。

  • 新北厂

    官署名。明朝内府惜薪司所属机构,掌供应宫廷薪炭。设佥书、监工以督其事,皆以宦官为之。

  • 系名

    流外官名。宋于秘书省置正系名、守阙系名各六人,承长官之命,办理秘书省事务。

  •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。秩正三品。简称宗仁卫。设于英宗至治二年(1322),军士来自从草原流散的蒙古子女。置营于大都北,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。设都指挥使三员,副都指挥使二员,佥事二员。辖千户所十翼

  • 律例馆校对

    官名。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属官。乾隆七年(1742)设。四人,以刑部司员及笔帖式充任。掌校勘核对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