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宫观官

宫观官

官名统称。即宋朝神祠官。真宗时始置。在京宫观,以宰相、执政充使,丞、郎、学士以上充副使,两省五品以上为判官,内侍及诸司使副为都监。又有提举、提点、管勾、勾当、主管等名目。皆食其禄,为佚老优贤之职。神宗时为安置对变法持异议者,始定宫观差遣不限员数,以三十月为一任。又置外任宫观,其俸给,大两省、卿、监及职司资序人视小郡知州,知州资序人视小郡通判。徽宗时天下遍置宫观,知州、通判皆带祠职。钦宗靖康元年(1126),内外官所带提举、主管神雷、玉清、万寿宫皆罢。南宋高宗时,官多阙少,遂许承务郎以上官权差宫观一次,后又有选人在部无阙可入破格除宫观,月给其俸,降资序二等支给,理为资任。


即祠禄官。宋真宗时始置,以此位置罢退大臣,以道教宫观使为名给予一定待遇,以示优礼。初时员额甚少,熙宁以后续有增置。在京宫观,以宰相、执政充使,丞、郎、学士以上充副使,两省或五品以上官为判官,内侍或诸司使、副为都监;在外宫观有提举、提点、主管某处某某宫观之名,皆随官之高下而定,最低一级为监岳庙,均无职事。宫观官如果不是自己陈请而得,则具有贬降意味,与唐代的分司官带有投闲置散意味者略同。神宗时为安置反对派官员,始规定宫观差遣不限员额,以三十个月为一任,规定不得超过二任,兼用执政恩例者,不得超过三任。绍兴以后官员多而阙额少,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,后又有选人在部无阙可入予破格岳庙的,亦有以宰执恩例陈乞而给予的,每月给俸,算作资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勋二府

    官署名。唐朝左、右卫所领内府五府之一,置中郎将一员、左右郎将各一员,兵曹参军一员、校尉五员; 每校尉领旅帅二员,每旅帅领队正二十员、副队正二十员。掌领近卫卫士勋卫之属宿卫,号称内仗,极受亲信。

  • 左备身府

    禁卫军指挥机构。①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598)置,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为左骁骑。②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左领左右府置,设备身郎将一员为长官,直斋二员以为副,与右备身府同掌侍卫皇帝左右的亲信禁军

  • 收发稽察处

    清末度支部的内部机构。由原户部司务厅及督催所改设,隶承政厅。掌收发京内外各项公文函件,督催各司办理文件和查核销号事,并管理本部一切杂项事务。设员外郎一人,主事二人。处内分置京文股、外文股、督催股、庶务

  • 半印

    指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。汉朝官制,丞相、列侯、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印,而掌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却用长方形的印,为正方形印之半,故称半印。其后各朝多沿用,称为“半印”。见清朝冯云鹏《金石索五》。

  • 北都尹

    官名。唐朝陪都太原实际长官。玄宗开元十一年 (723) 改太原府长史置,一员,从三品,通判府务,巡属县、观民风、理刑狱,牧缺则行其事。

  • 西陵督

    官名,三国吴置,掌帅军作战或驻守。督,大将。西陵督,犹言西陵大将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陸胤传》:“引军而南……交域清泰。就加安南将军。复讨苍梧建陵贼,破之……永安元年,征为西陵督,封都亭侯。”

  • 徕远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简称徕远司郎中。清朝理藩院徕远清吏司之主官。掌司事。初设满洲一人,后改设蒙古一人。

  • 侍曹尚书

    官名。据应劭《汉官仪》记载,汉武帝时置侍曹尚书,主丞相御史事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称为常侍曹,主公卿事,东汉改为吏曹尚书。见该条。

  • 左大相

    即“大东丹国中台省左大相”。

  • 王国中御府长

    官名。西汉王国有私府长,或称中御府长,见《史记·仓公列传》。参见“王国私府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