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官令

太官令

官名。又作大官令。秦、汉少府属官,掌宫廷饮食,东汉置一员,六百石,桓帝延熙元年(238)使太官令得补二千石,有左丞、甘丞、汤官丞、果丞各二员。三国魏沿置,六百石、七品,吴亦置。两晋改隶光禄勋,东晋一度因省光禄勋而隶司徒。南朝宋员一人,隶门下省侍中; 南齐一员,隶尚书省; 梁隶门下省,一班。北魏世祖 (424—452) 时以毛修之为太官尚书,主进御膳; 后分太官为尚食、中尚食,知御膳,隶门下省; 而太官令则掌百官之馔,隶光禄卿。北齐置为光禄寺太官署长官,从八品上,掌食膳而不主御膳。隋朝因置,设三员,正八品下,炀帝大业三年(607)升为正六品。唐朝置二员,从七品下,掌供祠宴朝会膳食。北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置一员,正九品,隶光禄寺,哲宗元祐元年(1086)罢,后复置; 徽宗崇宁三年 (1104) 置尚食局后,仅掌祠祭之事。明洪武八年(1375)光禄寺置署,设大官令一员,从六品,掌供祭品宫膳、节令筵席、蕃使宴犒之事,后改为大官署署正。


官名,又作大官令,秦汉皆置,属少府,掌宫廷饮食,有七丞,俸六百石,掌御饮食。东汉有左丞、甘丞、汤官丞、果丞四人。左丞掌饮食,甘丞掌膳具,汤官丞掌酒,果丞掌果及蔬菜。属吏六十九人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三》。三国魏吴皆置。两晋改属光禄勋,南朝宋属门下省侍中,一员;南齐一员,属尚书省;梁属门下省,置令一人,丞数人;梁太官有市署、正厨、酒库诸丞。陈沿梁制。北魏食官分属两省:尚食、中尚食属门下省和集书省,掌御饮食;光禄寺领太官,置令丞,掌百官馔食。北齐光禄勋领太官,置署,设令丞。隋唐以后各朝在光禄寺下置太官署,掌膳食祭品及祠祭。见《历代职官表·光禄寺》、《通典·职官七·光禄卿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国防部民事局

    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直属参谋总长,掌管与地方有关连的一切事项的处理。设局长一人,中将级;副局长一人,少将级。局内分设三处,处下设科。处长、副处长均为少将或上校级,科长为上校级。

  • 同签枢密院事

    官名。金朝枢密院置,一人,正四品,位签书枢密院事下。元成宗大德十年(1306)枢密院复置,三人,后定置二人,正四品。官名。金置,为枢密院长官之一,正四品,位在使、副使、签书之下。与上述长官共掌武备机密

  • 兵曹承务郎

    官名。隋文帝置兵部员外郎,为侍郎的副职。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,废员外郎,增郎的员额为二人,又改兵部郎为兵曹郎,后又减郎的员额为一人, 另置承务郎一人,掌同员外郎。唐武德初沿置, 三年(公元620年)改为

  • 工部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工部次官,佐工部中大夫掌百工之籍,而理其禁令。正三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 罢。

  • 县尊

    明清时知县之别称。对县官的尊称。其属员、部下都可这样尊称县官。

  • 太子司经

    官名。金朝置,属宫师府。掌太子所用的经史图籍、笔砚等事。秩正八品。官名。金置,属詹事院,秩正八品,掌经史图籍笔砚等事。佐官有司经副,正九品。

  • 太子食官令

    官名。东汉属太子少傅,秩六百石,主太子宫饮食。三国魏沿置,属家令,官七品。至晋,职如太官令,不复属家令。南朝宋属太子中庶子,官七品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定为五品上,二十三年职员令不载。北齐

  • 司计

    ① 官署名。原为尚书省兵部比部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此称,以比部郎中为司计大夫。咸亨元年(670)复旧名。玄宗天宝十一载(752)再改此称,肃宗至德二年(757)重为比部。②官名。唐朝始置,为宫

  • 将帅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代设置,属武类科目。开元十二年(公元724年)诏举,裴敦复等二人及第。

  • 左右游击率上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无此官。汉始置游击将军,魏晋沿置,至南朝梁陈为宿卫军将领之一。北周仿此职置左右游击率上士,正三命,属夏官府武伯中大夫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载其职掌为“掌游击之士。其队器服皆玄, 以青为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