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中大夫

太中大夫

官名。亦作“大中大夫”。秦、西汉初位居诸大夫之首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以后次于光禄大夫,秩比千石,无员额。侍从皇帝左右,掌顾问应对,参谋议政,奉诏出使,多以宠臣贵戚充任。名义上隶属郎中令(光禄勋)。东汉秩千石,后期权任渐轻。魏、晋、南朝宋七品,品秩虽不高,禄赐与卿相当。梁、陈及北朝品位与卿相近,多用以安置老疾退免的九卿等大臣,无职事。梁十一班,陈四品、千石;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三品下,二十三年改从三品,北齐从三品。北魏亦用作加官、兼官,或供朝廷临时差遣。北周为散官,七命。唐高祖武德七年(624)定为正四品上散官,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改为从四品上。北宋初为从四品上文散官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为新寄禄官,相当于旧寄禄官中的左、右谏议大夫。金、元、明作“大中大夫”,为文散官。


官名。秦始置,掌议论。汉因之,东汉置二十人,秩千石。魏沿置,无员限。晋视中丞,禄与卿同。梁、北魏、北齐皆置。隋、唐、宋、金,为从四品上文散官,元、明为从三品文散官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郎中令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二·光禄大夫》、《通典·职官十六》、《续通典·职官十六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吏部》、《宋史·职官九·文散官》、《金史·百官一·文官九品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七·文散官》、《明史·职官一·吏部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将军

    官名。汉朝为重号将军之一,与前、右、后将军并位上卿,位次大将军及骠骑、车骑、卫将军。有兵事则典掌禁兵,戍卫京师,或任征伐。设长史、司马等僚属。平时无具体职务,一般兼任他官,常加诸吏、散骑、给事中等号,

  • 廷尉左监

    官名。秦置,入汉因之。属廷尉,秩千石。东汉减为六百石。职掌助廷尉平决诏狱。官名,秦汉皆置,属廷尉,西汉秩千石,东汉六百石。掌逮捕犯人,平决诏狱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廷尉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·廷尉

  • 工部左侍郎

    官名。明清置,详见“工部侍郎”。

  • 六军诸卫副使

    武官名。后唐置。为判六军诸卫事的副职, 《资治通鉴·后唐纪四》记天成二年(公元927年)“以保义节度使石敬瑭兼六军诸卫副使。”

  • 派出所

    京师分区警察署的派出机构。北洋政府设置,根据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十二月公布的《设置派出所规程》,派出所采取两种组织形式:一种是各区署就所辖区域划分若干段,每段于守望地设立的派出所,统称为“各段巡

  • 阿热

    回鹘黠戛斯君长名。

  • 典史

    官名。元朝置,县衙和录事司各设一员,为首领官。掌衙门文书事务和管辖吏员。由路府州县司吏考满充任,一般可升为吏目。明朝沿置,为各县首领官,未入流。掌出纳文移。凡县不设县丞或主簿,则领丞、簿职,掌粮马、捕

  • 光尉大夫府

    官署史,即光尉大夫办公的官署,在长安城南。见《三辅黄图》。

  • 群玉内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,秩正三品,隶奎章阁学士院,掌图书宝玩,设于文宗天历二年(1329)。置监司、司尉、亚尉、佥司、司丞各二员。官署名。元天历二年(公元1329年)置,属奎章阁学士院,秩正三品。掌奎章阁图书

  • 安国将军

    杂号将军名,东汉置,凡将军皆掌征伐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癸卯,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,韩暹为大将军,杨奉为车骑将军。”三国吴也置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朱治传》:“二年,拜安国将军,金印紫绶。”武官名。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