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小将
官名合称。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 (412)七月,“置四厢大将,又放十二时,置十二小将”。(《魏书·太宗纪》)职掌不详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改定官制后未见。
官名合称。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 (412)七月,“置四厢大将,又放十二时,置十二小将”。(《魏书·太宗纪》)职掌不详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改定官制后未见。
东宫武官名。见“太子殿中将军”。
吏名。金朝置。简称“群子”,又称“扫稳脱朵”。群牧所小吏。选自各部家富丁多及有品官的子弟,管理牧放马、牛、羊群。
官名。金朝置,为宣徽院副长官,秩正三品。参见“宣徽院”。
宦官名。即内侍省内给事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,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复名内给事。
官名。元置,为太史院的佐官,秩从三品,员额二人。
官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见“库伦理事官”。
唐制,监察御史以六事分察百官,据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记载,六事的内容为:“其一, 察官人善恶;其二,察户口流散,籍帐隐没,赋役不均;其三,察农桑不勤,仓库减耗;其四,察妖滑盗贼,不事生业,为私蠹害;其五
杂号将军名,东汉置,凡将军皆掌征伐。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:“杨奉为兴义将军,董承为安集将军,并侍送乘舆。”武官名。东汉始置,扬奉曾任此职。三国蜀沿置,章武末王连曾任此职。
官名。北魏置,为中央机构低级办事官员,各局皆置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七品下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。当时还没有散臣督事。
官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见“立法院秘书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