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

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

官署名。简称侍卫步军司或步司。北宋初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分置,与殿前都指挥使司、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,分掌全国禁军,兼总厢兵,统兵官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、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,各一员,掌禁军步军诸指挥之名籍,总其政令,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; 所领步军,自神卫而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使,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; 每军有都指挥使、都虞候,每指挥有指挥使、副指挥使,每都有都头、副都头、十将、将、虞候、承勾、押官。南宋专掌直隶本司之军,地位与御前诸军平列,置主管侍卫步军司一人,其属有干办公事二人,准备差遣、点检医药饭食各一人,掌步军之政令; 有巡防敕应,则纠率差拨神卫四厢隶焉。辽朝南面军置,以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掌领; 南京亦置,以步军都指挥使掌领。地位远逊于前。


官署名。北宋设置,掌步军诸指挥之名籍,凡统制、训练、番卫、戍守、迁补、赏罚之政令皆总之。设官有都指挥使、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各一人。所领步军自神卫以下左右厢又各有都指挥使。南宋时本司只辖驻扎在临安的步军,为屯驻大军的一支,设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一人以主管之,其属有干办公事、准备差遣、点检医药饭食等员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果毅将军

    官名。明崇祯十六年(1643)李自成农民军置。于中营制将军下,设左、右、前、后各一人;其他四营制将军下,各设左、右二人,四品。与制将军同为本营大帅。

  • 大比

    选官制度。始见于周。定每三年一次。《周礼、地官、乡大夫》: “三年则大比。考其德行、道艺,而兴贤者、能者。”宋、元、明、清诸朝沿用以称乡试,每三年一次,于子、卯、午、酉年八月在各省省城及京师举行考试,

  • 黄甲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殿试合格礼部正奏名举人,分为五甲,以黄纸写榜,称为黄甲。

  • 二等王

    爵级名称。太平天国前期以南王、北王为二等王;后期以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、侍王李世贤为二等王。

  • 司风令史

    官名。南朝宋置。《南齐书·虞愿传》:“(宋明帝)体肥憎风,夏月常著皮小衣,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,风起方面,辄先启闻”。

  • 护西戎中郎将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吐谷浑传》:(北魏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中“拜伏连筹使持节、都督西垂诸军事、征西将军、领护西戎中郎将、西海郡开国公、吐谷浑王,麾旗章绶之饰皆备给之。”

  • 导客舍人

    流外官名。唐置,属太子内坊,员额六人,秩流外五品,主序导宾客。

  • 弹压

    官名。元朝千户所官员,二员,蒙古、汉人参用。上千户所从八品,中、下千户所从正、从九品内铨注。武官名。元置,属千户所。员额二人,蒙汉参用。上千户所的弹压秩从八品,中、下千户所的弹压在正、从九品官内铨注。

  • 侍中武卫将军

    将军名号,三国吴置,掌武卫,领中外诸军事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綝传》:“綝始为偏将军,及峻死,为侍中武卫将军,领中外诸军事,代知朝政。”

  • 冶匀啬夫

    官名。战国时中山国设置,裘锡奎《啬夫初探》说,近年来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对平山县中山王墓进行发掘,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有冶匀啬夫之名,“似是以冶铸为专职的官吏。”(见《云梦秦简研究》,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