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阳山

阳山

①即首阳山。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永平府:阳山“峰峦高耸,下多溪谷。西有李广射虎石”。

②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狼山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),“使蒙恬渡河,据高阙、阳山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……东径高阙南。……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。《汉书注》曰:阳山在河北。指此山也。”

③一名秦余杭山。又名万安山、白磰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8:阳山“以其背阴面阳,故曰阳”。南宋范成大《吴郡志》卷3引胡舜申《吴门忠告》曰:“吴城以乾亥山为主,阳山是也。山在城西北,屹然独高,为众山祖,杰立三十里之外。其余冈阜累累,如群马南驰,皆其支陇。”其地为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所。

④即安阳山。今江苏无锡市西北五十里阳山。

⑤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邳州睢宁县:阳山在“县西北五十里。上有五层石台,亦谓之羊山。万历中,潘季驯于羊山、龟山、土山相接处,创筑横堤数十里,以防大河泛滥,是也”。

⑥即今安徽无为县西羊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无为州:阳山在“州西四十里。相传曹操尝屯兵于山阳”。

⑦在今河南嵩县西南。《山海经·中次二经》:“阳山多石,无草木,阳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”

⑧又作羊山。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2金乡县:阳山“山多美石。葛山在其前,鱼山在其右。位处众山之阳,因名”。

⑨亦作杨山。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三十里。《水经·沅水注》:“沅水又东入龙阳县,有澹水,出汉寿县西杨山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913引盛弘之《荆州记》曰:“武陵郡西有阳山。”《文选》王仲宣《赠士孙文始》诗注引《荆州图》曰:“汉寿县城南一百步有澹水,出县西阳山。”


(1)古山名。(1)秦、汉时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。因位于当时黄河正流(今黄河支流乌加河)之北,故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三十三年(前214年)“使蒙恬渡河取高阙、阳山、北假中”,即此。(2)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。《山海经·中次二经》:“阳山多石,无草木,阳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”即此。(2)今山名。又称孔山、空山、羊山。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。海拔341.9米。由石灰岩构成。明初为南京建造宫殿和陵墓的采石场。西南麓有原拟用于明孝陵后因无法搬运而弃置的巨大碑材,即已打琢成形的阳山碑材。山之东南有温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虞塘镇

    即今湖南湘乡市西南虞塘镇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: 虞塘镇 “在湘乡县西南五十里”。在湖南省湘乡市南部。面积89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枫紫殿,人口3800。境内昔有虞唐观,镇因寺名。19

  • 居风县

    西汉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北马江南岸。三国吴改为移风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。属九真郡。三国吴改为移风县。东汉建武十九年(43年),马援南入九真至居风,即此。

  • 傅阳山

    又作傅昜山、博阳山、敷浅原。在今江西德安县境。一说在今波阳县境内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豫章郡历陵县: “傅昜山、傅昜川在南,古文以为傅浅原。” 《通典》 卷182浔阳郡江州浔阳县: “又有蒲塘驿 (即今江

  • 海矬场

    在今广东台山市西南海宴中镇。即海宴、矬洞二场。清雍正中合并为海矬场。嘉庆年间又改设上川盐巡司。民国改为上川场。

  • 双溪口

    在今台湾台南县西南溪口。明陈第《东番记》:“其地……又有双溪口加哩林。”(1)古地名。在今台湾省台南县西溪口。始见于明。陈第《东番记》:“其地……又有双溪口加哩林。”(2)集镇名。在浙江省缙云县东部。

  • 华南抗日根据地

 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。包括东江抗日根据地和琼崖抗日根据地。1938年10月, 日军侵占广州后,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和当地人民组成抗日游击队(后称东江纵队),开展游击

  • 青州

    ①古 “九州” 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海、岱惟青州。” 《周礼·职方》: “正东曰青州。” 海指渤海,岱即今山东泰山。古青州即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山东省北部地区。②西汉武帝置,为 “十三刺史部” 之

  • 毗舍耶国

    即今台湾岛。宋赵汝适 《诸蕃志》 卷上谓: “流求国 (今琉球群岛) 当泉州之东,舟行约五六日程。……旁有毗舍耶。” 同书 “毗舍耶国” 条载: “毗舍耶,语言不通,商贩不及,袒裸盱睢,殆畜类也。泉有

  • 虬津市

    即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虬津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4:建昌县西北有虬津。

  • 永宁江

    ①椒江支流。在今浙江台州市西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5:台州黄岩县有“永宁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黄岩县:永宁江在“县北二十里。有二源:大源出县西南三百余里之尘山,东南流二百十里,至左溪村;小源出黄岩山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