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湖山
即今福建漳平市东南象湖山。明嘉靖 《漳平县志》 卷2: 象湖 “在感化里。薮泽半亩许,泉混,泥深无底,视若田然。相传昔有象奔过此,遂沉不起,因名”。《明通鉴》: 正德十二年 (1517),“詹师富等据长富村为巢,(南赣抚臣) 王守仁督副使胡琏等破之,逼之象湖山”,即此。
在福建省永定县东南部。《明通鉴》:武宗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“詹师富等据长富村为巢,南赣抚臣王守仁督副使胡琏等破之,逼之象湖山”,即此。
即今福建漳平市东南象湖山。明嘉靖 《漳平县志》 卷2: 象湖 “在感化里。薮泽半亩许,泉混,泥深无底,视若田然。相传昔有象奔过此,遂沉不起,因名”。《明通鉴》: 正德十二年 (1517),“詹师富等据长富村为巢,(南赣抚臣) 王守仁督副使胡琏等破之,逼之象湖山”,即此。
在福建省永定县东南部。《明通鉴》:武宗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“詹师富等据长富村为巢,南赣抚臣王守仁督副使胡琏等破之,逼之象湖山”,即此。
明洪武二年 (1369) 改崇明州置,属扬州府。治所在东沙 (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)。八年(1375) 改属苏州府。永乐十九年 (1421) 迁县治于故城北十里秦家符。弘治十年 (1497) 改属太仓州
①在今甘肃张掖市东南。《晋书·秃髪傉檀载记》:南凉弘昌四年(405),“伐沮渠蒙逊,次于氐池。蒙逊婴城固字,芟其禾苗,至于赤泉而还”。②一名赤乌泉。在今甘肃武威市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承圣二年(西
北宋置羁縻州,属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政和七年(1117),“涂、静、时、飞等州蛮复反茂州,杀掠千余人”。后废。
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林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南。六年(623)属绣州。贞观六年(632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南。属林州。贞观六年(632年)废。
唐长庆二年 (822) 置,即今福建永春县。五代闽龙启元年 (后唐长兴四年,933) 升为桃源县。唐长庆二年(822年)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,即今福建省永春县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933年)升为桃源县。因桃
在今江西广丰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永丰县: 星石山“在县东二十五里。《志》 云,山周回三十里,高百余丈,罗列周布若陨星然。相传黄巢之乱,尝砦其颠”。
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0宛丘县: 贮粮台 “在县南二十里。古老传云: (魏) 伐陈,于此筑台以贮粮,北临蔡水,下通江淮之利”。《清一统志· 陈州府二》: 贮粮台“俗呼平粮塚。其高二丈,大顷
即今甘肃武山县东大南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关城川水出南,安城谷水出北,两川参差注渭水。”
即葛店。今湖北鄂州市西葛店镇。清光绪《武昌县志》 卷3 《乡坊》: “葛仙镇,在县西九十里,市廛可三百余户,西距省城九十里,北滨江三里,南通梁子湖。”
①西汉置,属渤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。北魏正平元年 (451) 并入安陵县。太和十八年 (494) 复置,熙平中属乐陵郡,后属安德郡。北齐省。②南朝宋侨置,为渤海郡治。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