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河国
东汉改清河郡置,治所在甘陵县 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、南宫各一部分,山东临清、夏津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分地。建和二年 (148) 改为甘陵国。三国魏改为清河郡。西晋复为清河国,治所在清河县 (今临清市东北)。北魏改为清河郡。
西汉以清河郡改置,治清阳县(今河北清河县东南)。后屡改为郡,东汉又改置为国,移治甘陵县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清河、故城及南宫、枣强、景县等县市,山东省高唐、夏津、临清、武城及德州等县市部分地。西晋以后辖境减缩。北魏改为郡。
东汉改清河郡置,治所在甘陵县 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、南宫各一部分,山东临清、夏津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分地。建和二年 (148) 改为甘陵国。三国魏改为清河郡。西晋复为清河国,治所在清河县 (今临清市东北)。北魏改为清河郡。
西汉以清河郡改置,治清阳县(今河北清河县东南)。后屡改为郡,东汉又改置为国,移治甘陵县(今山东临清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清河、故城及南宫、枣强、景县等县市,山东省高唐、夏津、临清、武城及德州等县市部分地。西晋以后辖境减缩。北魏改为郡。
①古 “九州” 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汉南曰荆州。” 《周礼·职方》: “正南曰荆州。” “荆” 指荆山 (今湖北南漳县西); “衡” 指衡山,《汉书·地理
传说中远古部落名。居于平阳 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。尧为其部落领袖。
在今云南陆良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曲靖军民府: 部封山 “在陆凉州 (旧州) 西四十里。故芳华县近此山,高耸多花木”。
即今海南省文昌县东北文教河。源出县西北,东流曰墨白溪。东南经文教市,折向西南,合白芒溪, 至清澜港口入海。洪宪元年(1916)《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》:文昌县东北有平昌溪。
在今浙江桐庐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桐庐县:老鹰岩“在县西四十里。岩际有路,沿江险峻”。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建,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北七十五里清溪镇。明清浪卫治此。
一名南涧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90升州江宁县: 落马涧 “在县东南五里,水下秦淮,宋武陵王讨凶劭,斩劭,余军处涧而死,水为之溢,因名焉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谓之跃马涧。
蒙古太宗十三年 (1241) 改顺天军置,治所在清苑县 (今河北保定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太行山以东,潴龙河、唐河、拒马河之间及定兴、高碑店、雄县、深泽、深州、辛集等县市地。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
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一百五十里车店乡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随州北有车家店。
在今陕西扶风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凤翔府二》:伏波村“在扶风县西十里。后汉马援故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