淩县
秦置。西汉初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注引应劭曰: “淩水所出”,因名。元鼎四年 (前113) 改为泗水国,封常山宪王子商为王,都此。东汉复为淩县,属广陵郡。西晋属下邳国。永嘉后废。
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六塘河南岸。属东海郡。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年)封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,都此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年)国除,以县属广陵郡。西晋属下邳国。永嘉后废。
秦置。西汉初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注引应劭曰: “淩水所出”,因名。元鼎四年 (前113) 改为泗水国,封常山宪王子商为王,都此。东汉复为淩县,属广陵郡。西晋属下邳国。永嘉后废。
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六塘河南岸。属东海郡。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年)封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,都此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年)国除,以县属广陵郡。西晋属下邳国。永嘉后废。
清代称姚哥庄堡。即今山东高密市东十四里姚哥庄镇。
西晋太康二年 (281)置,属毗陵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南长寿镇南。南朝宋改名暨阳县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分无锡、毗陵二县置,治今江苏省江阴市东。属毗陵郡。南朝宋改名暨阳。属晋陵郡。隋废
即今江苏无锡市北三十里堰桥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无锡县图: 西北有堰桥 (镇)。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无锡县北有 “堰桥镇”。并记: “堰桥距治三十里,北界江阴县,商业最繁盛。”在江苏省无
在今新疆玛纳斯县西北。清光绪《呼图壁乡土志》:洛克伦河“又西北径公安堡南, 又西二百里入阿雅尔淖尔”。
北宋庆历四年 (1044) 置,属仪州。治所在今甘肃崇信县西四十里铜城乡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下》: “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,置博济监,铸大钱。”
①古道路名。东汉筑,为飞狐口谷道之延长线。在今河北蔚县县东至山西大同间。《后汉书·王霸传》:建武十三年(37),“诏霸将絁刑徒六千余人,与杜茂治飞狐道,堆石布土,筑起亭障, 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”。即此
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西南之雅鲁河,为嫩江支流。《魏书· 失室传》: “路出和龙北千余里。……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。”古水名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境内嫩江支流雅鲁河。《魏书·失韦传》:犊了山“又北
在今福建仙游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仙游县:北坑岩“在县南。岩石周环如城。元末乡人避寇于此”。
唐文德元年 (888) 改武德场为武胜场。治所即今福建长泰县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 (955)升为长泰县。唐文德元年(888年)改武德场置,治今福建省长泰县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年)升为长泰县。
从中东路的绥阳站 (今黑龙江东宁县西北绥阳镇) 经城子沟至东宁。全长91公里。日伪于1938—1939年修筑。1945年被苏联拆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