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枣强县

枣强县

西汉置,属清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东故县村。《元和志》 卷17枣强县: “其地枣木强盛,故曰枣强。” 东汉废。三国魏复置,属安平郡。西晋属安平国。北魏神瑞二年 (415) 废入广川县,太和二十二年 (498) 复置,属长乐郡。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移治今景县西南广川乡。隋开皇二年(582) 又移治今枣强县东前旧县村,属冀州。大业初属信都郡。唐属冀州。北宋熙宁元年 (1068) 废入信都县,十年复置,仍属冀州。金天会十年 (1132)移治今枣强县。清初属正定府,雍正二年 (1724)仍属冀州。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在河北省东南部。属衡水市。面积892平方千米。人口37.5万。辖6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枣强镇。战国时赵于此筑煮枣城。西汉元朔三年(前126年)置枣强县,治今东、西故县村,属清河郡。以枣木强盛得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冀州枣强县:“其地枣木强盛,故曰枣强。”北魏神瑞二年(415年)省入广川县,太和二十二年(498年)复置,属长乐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广川、索卢县省入,并徙治广川故城(今广川村)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徙治今前、后旧县村,属冀州,后改属信都郡。唐属冀州。金天会十年(1132年)徙治今址,属冀州。元、明、清因之。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,次年属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属衡水专区,1958年并入衡水县,1962年复设枣强县,属衡水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6年划归衡水市。地处河北平原东部,为古黄河、漳河冲积平原。有清凉江、索泸河流经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棉花。有皮毛加工、纺织、化工等工业。大营皮毛加工为传统手工业,远近闻名。京九铁路和衡大、邢德、枣南、枣冀等公路纵横境内。古迹有西汉名儒董仲舒石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述昆县

    北宋于述昆州置,属宜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龙头乡。熙宁八年 (1075) 废为镇。

  • 金斗砦

    北宋置,属观州。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境。宣和三年 (1121) 废。

  • 真定国

    西汉元鼎四年 (前113) 分常山郡置,治所在真定县 (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、藁城、正定等市县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 废。西汉元鼎三年(前114年)析常山郡置,治真定县(今河

  • 安吉县

    东汉中平二年(185)分故鄣县置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天目乡(今浙江安吉县西南孝丰镇)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刘昭注引《吴兴记》:“光和末,张角乱,此乡守险助国,汉嘉之,故立县。”三国吴宝鼎元年(266)分

  • 上作尔革

   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。清雍正元年(1723)置上作尔革土百户。

  • 阿夔部

    唐南诏置,属拓东节度。在今云南昭通市北部。

  • 永丰水

    ①即今江西永丰县南恩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永丰县:恩江在“县治南。亦曰永丰水。源出乐安县及宁都、兴国三县界,汇流经此,又西合麻江诸水而入吉水县界,下流入于赣江”。②在今江西吉水县城南。《方舆纪要

  • 寿宁寺

    又名霍耳章谷寺。在今四川炉霍城西北。“寿宁寺”,藏语“泽德郎”的音转,意为“祝愿长寿平安”。始建于清顺治七年(1650),为康区黄教十三大寺庙之一。1982年迁建色德龙村山坡上,与旧寺隔鲜水河南北相望

  • 锡口戍

   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。又北,左派谓之锡水,西北流径锡口戍北。”

  • 真如寺

    ①在今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。原名万寿寺,北宋初建于官场 (近今大场)。元延祐七年(1320) 移建于此,取 《成唯识论》 “真谓真实,显非虚妄; 如谓如常,表无变易” 经义,改名真如寺。明、清屡修葺。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