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闻县

徐闻县

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属合浦郡。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。梁模 《广东壮语地名初探》(载 《广东省地名工作通讯》 总37期) 云: 徐闻为壮语,“” 意为村,闻即 “汶” 字音 (今两广称泉水为汶水),故 “徐闻” 意为泉水村。三国吴为朱崖郡治。南齐改为齐康县。唐贞观二年 (628) 改隋康县为徐闻县,属雷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。南宋乾道七年 (1171) 复置,仍属雷州。元属雷州路,至元二十八年 (1291) 迁今徐闻县。明属雷州府,天顺六年 (1462) 移治今徐闻县东南海安镇,弘治十四年(1501) 又移治今徐闻县。民国初属广东高雷道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


在广东省西南部,雷州半岛南端。属湛江市。面积1393.9平方千米。人口68万。辖13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徐城镇。徐闻之名来自古僮人的集居地,为壮语地名,徐意为“村”,闻即“汶”字音(今两广的广大地方称泉水为汶水),故徐闻意为“泉水村”。西汉置徐闻县,属合浦郡(县治今讨网村)。南朝齐改齐康县,为齐康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为隋康县,属合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属合浦郡。唐贞观二年(628年)改隋康县为徐闻县,迁治麻鞋村,属东合州,后州名改雷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县废,置时邑乡,属海康县。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复徐闻县。元属雷州路,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县治今址。明天顺六年(1462年)治迁海安,弘治十四年(1501年)复迁今址。明、清属雷州府。1914年属高雷道。1920年属广东省。1949年属南路专区,1950年属高雷专区,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,1956年属湛江专区。1959年撤销,与海康县南渡河以南改置雷南县。1960年复徐闻县。1970年属湛江地区,1983年属湛江市。三面环海,为玄武岩台地。北部石板岭海拔245米,为全县最高点。河流短小。属北热带湿润气候。有种植热带作物为主的国营农林场(所)8个,产橡胶、胡椒、剑麻。农产甘蔗、菠萝、良姜。沿海有珍珠养殖场、盐场和渔港。工业以制糖、制盐、食品及农机修造为主。海安港是大陆沟通海南岛重要转运港。207国道通此。名胜古迹有登云塔、贵生书院、响水潭、鲤鱼潭瀑布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忽汗河

    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松花江支流牡丹江。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: “天宝末,钦茂徙上京,直旧国三百里,忽汗河之东。”古水名。即今吉林、黑龙江两省境内的牡丹江。忽汗河为唐时称呼。

  • 松园屯山

    在今贵州岑巩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思州府: 松园屯山在 “府城北。高大磅礴,为郡之镇”。

  • 大龙峒

    又名大浪泵或大隆同。指今台湾省台北市北、淡水河与基隆河会流点之南。本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大浪泵社地,后与奇武卒社合并。清乾隆初闽人入垦, 称为大浪泵庄。嘉庆七年(1802)形成市街,改称大隆同。同治年

  • 岐头寨

    在今浙江乐清市南三十里黄华镇岐头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乐清县:岐头寨“在县西南……海舟经此,必舣舟而后行,谓之转岐”。即今浙江省乐清市南岐头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江都国

    西汉景帝三年(前154)置,治所在广陵县(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)。元狩六年(前117)改为广陵国。西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置,治广陵(今江苏扬州市区西北蜀岗)。元狩二年(前121年)改为广陵郡。

  • 山丹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改山丹州置,属陕西行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山丹县地。清雍正二年(1724)降为山丹县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甘肃省山丹县。属陕西都司,后属行都

  • 海宴村

   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海宴中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新宁县 “上川山” 条: “下川相近者曰海宴村。洪武四年,海寇钟福泉等挟倭船寇海宴,下洲官兵追讨,至阳江平之。”

  • 商周时方国。亦作隧。在今山东肥城市南二十八里安临站。《春秋》: 庄公十三年 (前681),“齐人灭遂”。即此。古国名。春秋小国。妫姓。在今山东省肥城市南。为齐所灭。《春秋》庄公十三年(前681年):“

  • 曲亭山

    又名皇甫山。即今安徽滁州市西皇甫山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江都郡清流县有曲亭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滁州:曲亭山“在州西六十里。俗呼皇甫山。南唐将皇甫晖与周兵战, 尝屯此山中”。

  • 三门滩

    在今湖南株洲县西南二十四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湘潭县:三门滩“石峻水险,仅有洪路三处,可通舟楫, 经者股慄, 比于底柱三门之险,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