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建康城

建康城

西晋建兴初改建业 (邺) 为建康,为东晋、南朝都城。主要有四城: 中为台城,东晋成帝时建。在今鸡鸣山南、乾河沿北。为皇宫及台省 (中央政府) 所在地; 西为石头城,东汉建安十七年 (212)孙权建。在今清凉山一带。为军事重镇。又西为西州城,在今朝天宫西望仙桥一带,系扬州刺史治所;东为东府城,又称东城,东晋安帝时建,在今通济门一带,系诸王府第、丞相及扬州刺史住宅。《寰宇记》 卷90引 《金陵记》 云: “梁都之时,城中二十八万余户,西至石头城,东至倪塘,南至石子冈,北过蒋山,东西南北各四十里。” 梁代侯景之乱,遭到严重破坏,陈代加以修葺,“中外人物不迨宋、齐之半”。隋平陈,城邑宫室全遭破坏,省建康改置江宁县。


东晋、南朝都城。即今江苏省南京市。主要有四城:中为台城(在今鸡鸣山南、乾河沿北),乃台省(中央政府)和宫殿所在地;西为石头城(在今清凉山),乃军事重镇;又有西州城(在今朝天宫西望仙桥一带),为扬州刺史治;东为东府城(在今通济门附近),乃宰相兼扬州刺史的府第所在。梁时“城中二十八万余户。西至石头城,东至倪塘(今市东南,方山之北),南至石子冈(今安德门南),北过蒋山(即钟山),东西、南北各四十里”(《太平寰宇记·昇州》引《金陵记》)。侯景之乱中受严重破坏,陈时又加修葺。隋灭陈,城邑宫室全被损毁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罗山

    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南。蒙古语名乌兰哈郎噶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都司开平故卫:红罗山“明洪武三年李文忠败元兵于骆驼山,进克红罗山,遂次开平是也”。②又名红螺山。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大虹螺山。《明史

  • 文源阁

   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内。清《日下尊闻录》卷5:“圆明园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,与文华殿后之文渊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,皆以贮四库全书。”清咸丰十年(1860),为英法联军所焚毁。

  • 南褒县

    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南郑、褒城二县析置,治新集 (今陕西南郑县西新集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不久废。旧县名。川陕苏区设。1935年2月,由陕西省南郑、褒城两县析置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治新集(今南

  • 九江郡

    ①秦置,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、河南淮河以南,湖北黄冈以东及江西全省。以境内有九江得名。秦末,楚、汉之际西境置衡山郡,割南境置庐江、豫章二郡。西汉高帝四年(前203)改为淮南国,元

  • 义井河

    ①又名白洋河。即今山东栖霞县、烟台市境之白洋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福山县:“西南有义井河,北入海。”其上源曰大河。栖霞县“南有翠屏山,大河出焉,即义井河之上源”。②在今湖北麻城市东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

  • 六城

    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26舒城县:“六城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按《春秋·文公五年》:‘楚人灭六’。杜预云:六,皋陶之后也,今庐江六县,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。”

  • 中都路

    金贞元元年(1153)改燕京路置,治大兴府(治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贞元二年(1154)以后辖境相当今天津市、河北大城、文安、雄县、高阳、清苑、满城等县以北,长城和北京市内长城以南,河北抚宁、昌黎等县以西

  • 云阳州

    元至元年二十年(1283)升云安军置,属夔州路。治所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云阳镇。辖境相当今四川云阳县地。明洪武六年(1373)降为云阳县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升云安军置,省云阳县入州。治今重庆市云阳

  • 江家路镇

   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南九里江镇乡。清光绪《南汇县志》卷1:“江家路镇, 邑北四十三里。”

  • 蔡家庄集

    一名蔡庄。即今河南尉氏县南蔡庄镇。明嘉靖 《尉氏县志》 卷1 《市集》: “蔡家庄集,在县南四十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