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并州

并州

①古“九州”之一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“正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,其泽薮曰昭余祁。”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,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。约当今山西、河北一带。

②西汉武帝置,为“十三刺史部”之一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、河北的一部。东汉治所在太原郡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,辖境扩大,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。三国后渐小。唐代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、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。开元十一年(723)改为太原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复改并州, 移治阳曲县(今太原市)。嘉祐四年(1059)又改为太原府。

③十六国前秦置,治所在蒲阪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后移治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。后秦末年废。

④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(396)置,治所在蒲坂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皇初五年(398)废。

⑤十六国南燕置,治阴平(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南燕慕容德“以并州牧镇阴平”。

⑥西魏置,治所在随郡(今湖北随州市)。废帝三年(554)改为随州。

⑦南朝梁置(一说西魏置),治所在南晋郡(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、万源县南部地。隋开皇五年(585)废。


(并bīng) 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“正北曰并州,其山镇曰恒山,其泽薮曰昭余祁。”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,昭余祁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、河北省的一部分。(2)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,约当今山西省大部,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。东汉治晋阳县(隋改太原,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),辖境扩大,包括有今山西省大部、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。建安十八年(213年)并入冀州。三国魏黄初元年(220年)复置,辖境渐小。唐代相当今山西省阳曲县以南、文水县以北的汾水中游及其以东地区。开元十一年(723年)改为太原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又改为并州,移治榆次县(今晋中市榆次区),七年又迁治阳曲县(今太原市)。嘉祐四年(1059年)又升为太原府。(3)十六国后秦皇初三年(396年)置,治蒲坂县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。末年废。(4)太原市的别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涞河

    在今山东单县东门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曹县: 涞河 “又东入金乡县界,北抵济宁。《志》 以为宋之运河也。今堙”。

  • 太原城

    即舜井城。在今安徽东至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2池州:南太原郡城“在贵池县西九十里。《舆地志》云:梁大同年置,隋开皇九年废。今建德亦有太原城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太原城在“县南四里……梁武帝时,因

  • 建昌镇

    ①金置,属迁安县。即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四十里建昌营镇。②清置,属四川总督。驻地在宁远府 (今四川西昌市)。后废。(1)在辽宁省建昌县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0.7平方千米。人口5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

  • 哈勒珲穆克河

    即今吉林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源老黑河。清乾隆 《钦定盛京通志》 卷27: 哈勒珲穆克河,“国语 (满语),哈勒珲,温暖也; 穆克,水也。(吉林) 城南八百里”。

  • 祝国

    又作铸国。西周封国。在今山东肥城县东南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武王追思先圣王,乃封 “黄帝之后于祝”。即此。

  • 张家集

    ①即今河北临漳县南二十五里张村乡。明正德《临漳县志》卷2有张村集。②即今河南潢川县东南张集乡。清光绪《光州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州东南五十二里有张集。”③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东四十四里张集乡。清属谷城县,设

  • 大姥山

    ①即今浙江缙云县西大母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缙云县:大姥山“在县西南三十五里。上有巉岩,下有石室,可容数百人”。②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01建州浦城县:大姥山“在县东北七十里。《记》云,大

  • 林江口

   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南鸭绿江北岸,北距榆树林街二十五里。民国 《辑安县志》 卷1: “林江口在城西八十里。店铺二十余户。商业较外岔沟门为逊。”

  • 朝坂

    在今陕西朝邑镇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朝邑县有朝坂。《寰宇记》 卷28引 《水经注》 云: “洛水东南历强梁原,俗谓之朝坂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一》 引 《旧州志》: “华原在朝邑县西,绕县西而北而

  • 九河关

   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南九河白族乡(白汉场)。由剑川出中甸、维西要道。清有经制外委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