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和县

太和县

①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县置,为太和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。大业初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临泉县。

②隋末置,属楼烦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北。唐武德九年(626)省入临津县。贞观三年(629)复置,属岚州。八年(634)废。

③唐武德八年(625)以泰和县改名,属吉州。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六里。贞观元年(627)复移治今泰和县西三里。贞元三年(787)又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。明洪武初复为县,改名泰和县。

④金正大三年(1226)升太和寨置,属葭州。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南太和寨东南二里太和沟内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)省入神木县。

⑤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)置,为大理路治。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1913年改大理县。

⑥元大德八年(1304)改泰和县置,属颍州。治所即今安徽太和县。清属颍州府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乌突县置,治今山西省临县西40里。为太和郡治。三年郡废,属石州。大业中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临泉县。(2)唐武德八年(625年)改泰和县置,治今江西省泰和县西。属吉州。贞元三年(787年)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为太和州。(3)金末升太和寨置,治今陕西省神木县东南太和寨。属葭州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废。(2)古旧县名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置,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北旧大理。为大理路治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因与安徽省太和县重名,1913年改名大理县。(3)今县名。在安徽省西北部。属阜阳市。面积1882平方千米。人口154.9万,辖26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置新郪县,治今倪邱镇,属汝南郡。东汉建初四年(79年)徙封殷后于此,改为宋公国。三国魏废为宋县。隋为颍阳县地,唐为汝阴县地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置万寿县,治百尺镇(今原墙镇),属颍州府。宣和三年(1121年)改名泰和县(治今旧县镇)。元初并入颍州,大德八年(1304年)复置,取《易、乾、象辞》“保合太和,利乃贞”的祥和太平义,更名为“太和县”,移今治,属颍州。明属汝宁府。清属颍州府。1914年属淮泗道。1927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,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。1959年与界首县合并为首太县。1961年复置太和县,属阜阳地区。1996年属阜阳市。地处淮北平原腹地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颍河、茨河、西淝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,主要树种有杨、柳、桐、桑、槐、楝、榆、梓、楸、柏等。产小麦、大豆、棉花、甘薯、花生、芝麻、烟叶、红麻等,为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。椿芽、薄荷、中药材生产享誉国内外。香椿芽久负盛名,明、清时就为贡品。薄荷油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,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远销韩国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,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。矿产有石油、煤炭、高碘矿泉水。有医药、化工、纺织、食品、建材、机械、造纸、香料、木材加工等工业。京九铁路、漯阜铁路经此,105国道、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纵横交织。颍河常年通航。名胜古迹有元代文庙、南清真寺、北清真寺、经锄楼、姑嫂塔、万寿书院,倪宽墓、貊高墓、苗训墓,范滂、徐广缙故里,汉细阳县、宋万寿县、泰和县古城遗址,灰角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怡山

    一名云山、西禅山。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洪山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0福州山川: 怡山 “在府城西一十五里,一名云山。梁道士王霸居此。唐廉师李若初登楼,望见五云环其处,乃以任敦、董奉、徐登暨霸立为四仙”。《清

  • 沙尖子

    即今辽宁桓仁县满族自治县东南七十里沙尖子镇。西隔浑江与宽甸满族自治县分界。民国《奉天通志》卷80桓仁县:大雅河“东南径沙尖子村西,村为县治南境江沿集镇”。

  • 昌成

    即昌城。战国赵地,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五十里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孝成王十年 (前256),“燕攻昌成”,即此。西汉置昌成县。即“昌城(1)”。

  • 广化寺

    ①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31号。创建于元代。明、清曾多次重修。清宣统元年(1909)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(北京图书馆前身)。1939年在此创办广化佛学院。现为北京市佛学协会所在地。②北魏时建。在

  • 迤南道

    清乾隆三十一年 (1766) 分迤东道置,属云南省。治所在普洱府城 (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)。领普洱、镇沅、元江、临安四府,辖境约当今云南景谷、镇沅、新平、峨山、华宁、开远等县、市以南地区。光

  • 滨江砦

    在今广东清新县西北。明洪武二年(1369) 于此置滨江巡司,清移驻今珠坑镇。

  • 常思岭

    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,接福清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: 常思岭 “在府东南百二十里。高数百仞,袤三里许。一名相思岭,闽县东南尽处也”。

  • 恩宿

    在今甘肃永昌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元年 (376),前秦苻坚将 “苟苌之伐凉州也,遣扬武将军马晖、建武将军杜周帅八千骑西出恩宿,邀张天锡走路,期会姑臧”。

  • 清苑县

    北魏太和元年 (477) 置,属高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市东北七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681清苑县: “因县界清苑河为名。” 北齐废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 复置,移治今保定市,属河间郡。唐属莫州。五代唐

  • 崇龛镇

    北宋乾德五年 (967) 废崇龛县置,属安居县。在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瓦子堡。民国 《潼南县志》 卷2: 崇龛镇在 “县西南六十里。一名漏孔场”。在重庆市潼南县西部。面积87平方千米。人口4.9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