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合肥市

合肥市

1949年2月当地解放后由合肥县城区及郊区析置,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。治所即今安徽合肥市。同年4月改属淮北行署区,为行署驻地。1952年复属安徽省。


在安徽省中部。省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 7370 平方千米(市辖区679平方千米)。人口456.6万(市辖区155.9万)。辖庐阳、瑶海、蜀山、包河四区和长丰、肥东、肥西三县。市人民政府驻庐阳区。西汉置合肥县,治今址,属九江郡。东汉为合肥侯国,后复为县。为东汉末、三国魏淮南重镇,曾是扬州治。西晋属淮南郡。东晋改为汝阴县。南朝梁为合州治。隋开皇初复名合肥县,为庐州治。唐属淮南道。宋属淮南西路。元为庐州路治,属河南江北行省。明为庐州府治,直隶南京。清初属江南省,康熙六年(1667年)以后属安徽省。1912年废府存合肥县。1914年属安庆道。1927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以城区及郊区置合肥市,隶皖北行署区,并为驻地;分县境为肥东、肥西二县。1952年复隶安徽省,为省会。为省辖市(地级)。1961年肥东、肥西、巢县三市辖县划出分属滁县、六安、芜湖三专区。1964年分寿县、定远、肥东、肥西四县地置长丰县,为市辖县。1983年肥东、肥西二县复为市辖县成今境。地处江淮丘陵中心地带,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。南淝河、东淝河、滁河、丰乐河流经境内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小麦、豆类、花生、油菜籽、棉花、蔬菜为主,产西瓜和蜀山早甜桃。矿产有磷、铁、石棉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。有机械、化工、电子、纺织、冶金、轻工、建材、食品等工业,矿山机械、家用电器、自动化仪表等产品著名。淮南、合九、宁西铁路和合宁、合安、合芜、合蚌高速公路及合淮、合六等公路经过市区。有中国科技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、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、安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。名胜古迹有逍遥津、教弩台、明教寺、包公祠、包公墓、城隍庙、环城公园、大蜀山森林公园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村市

    即今江西宜春市西四十里西村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5:宜春县西有西村。民国《宜春县志》卷11:西村市“物产繁滋,户口稠密,为西部贸易中心”。

  • 卫城

    ①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四十里。相传为灵公所都。②即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。因明于此设盐井卫,故名。

  • 们都克伊

    又作扪都克依。清雍正十年(1732)设驿站,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东南免渡河镇。

  • 保静县

    唐至德元年 (756) 改安静县置,属灵州。治所在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。后废为镇。古县名。唐至德元载(756年)以安静县改名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南望洪附近。属灵州。元废。

  • 勐 (猛) 班

    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一百十二里勐班乡。清雍正三年 (1725) 于此置巡司。乾隆三十年 (1765) 改设土把总。

  • 摸落县

    南朝梁、陈间置,属南合州。治所在今广东雷州市境。隋大业初废入海康县。

  • 麻林桥市

    即今湖南长沙县东北麻林河西岸麻林乡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 “榔梨市” 条下: “麻林市在县东北八十里。”

  • 芒车关

    即昂车关。唐置,在今山西榆社县南四十五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会昌三年(843),“河东节度使刘沔步骑二千守芒车关”。即“昂车关”。唐会昌三年(843年),河东节度使刘沔步骑二千守芒车关,即此。

  • 托台谷水

    在今山西天镇县西南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托台谷水“上承神泉于苇壁北,东径阳门山南托台谷,谓之托台水,汲引泉溪,浑涛东注,行者间十余渡,东径三会城南,又东径托台亭北,又东北径马头亭北,东北注

  • 台员

    即台湾。指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。清徐怀祖《台湾随笔》称:“明季莆田周婴著《远游编》,载《东番记》一篇,称台湾为台员,盖闽音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