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华严寺

华严寺

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。是辽、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清宁八年(1062)“建华严寺,奉安诸帝石像、铜像”。辽保大二年(1122),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。金天眷三年(1140)重建。明中叶以后分上、下二寺,各开山门, 自成格局。今上、下二寺虽连为一体,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。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,分为两院,有山门、过殿、观音阁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;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,保存有辽代塑像、石经幢、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雷音寺与纯阳殿之间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6嘉定府:大峨景“前代于峨眉山,创寺六:一曰光相,二曰华藏,三曰普贤,四曰延福,五曰乾明,六曰华严。光相居山之绝顶,而为游山之底,华严居山之前峰,而为游山者之响导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41峨眉县:华严寺“在玉女峰下,一名归云,又名会福寺……《峨眉山志》:华严寺,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。宋绍兴三年重修。寺有旋螺殿极奇古。有宋绍兴碑,左刻至县十五里,右刻至山顶七十里”。

③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少陵原半坡,北距西安市约三十里。唐贞元十九年(803)建,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。清乾隆年间,少陵原一部分崩塌,寺内殿宇全毁。现仅有砖塔两座。


(1)在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隅。为辽、金时期中国佛教华严宗主要寺庙之一。始建于辽,兼有皇室祖庙性质,辽保大二年(1122年)部分建筑毁于兵火,后重建。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,各开山门,自成格局。上寺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(1140年)重建,面阔九间,进深五间,总面积1559平方米,是全国现存辽、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。殿采用减柱法建造,殿内明代佛像和四周清代壁画,为国内罕见。下寺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(1038年),殿内有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,辽代塑像三十一躯保存完好。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,这与契丹族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(2)即“华藏寺”。

下 华 严 寺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步港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,摄山西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9:石步港“在上元县长宁乡,去县四十里”。又引石迈《古迹编》云:“摄山西,花林市之东,有曰石步港,西连竹筱河,北出大江。”宋置石步砦巡司于此,为滨江戍守

  • 虎泽

    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西河郡谷罗县: “武泽在西北。” 唐讳虎,故谓之武泽。《后汉书·梁慬传》: 永初三年 (109) 南单于反,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。四年,慬将兵赴援,“虏遂引还虎

  • 完县

    明洪武二年(1369)改完州置,属保定府。治所即今河北顺平县。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93年改名顺平县。古旧县名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完州置,治今河北省顺平县。属保定府。清

  • 普安堡

    明正统十二年 (1447) 置,属叠溪千户所。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太平乡南普安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》: “万历十九年,威、茂诸番作乱,攻破新桥,乘势围普安等堡。” 即此。约在今四川省平武、松潘县

  • 沧港市

    即今湖南汉寿县西沧港镇。《清一统志·常德府二》:沧港市“在龙阳县西十五里”。

  • 吴王寨

    即今山西临猗县西吴王村。旧属临晋县,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新泉军

    唐置,属会州。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南黄河南岸。开元三年 (715) 废为守捉。北宋元符元年 (1098) 改置新泉砦。唐置,治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南、黄河南岸,属河西节度使。北宋元符元年(1098年)改新

  • 马公旗

    喀喇沁中旗的俗称。旗府驻地在大城子镇(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城子镇)。

  • 光化镇

    北宋废光化县置,属随县。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。

  • 慈化寺塘

    即今湖北当阳市东南二十里慈化镇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当阳县东南有慈化寺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