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两河口

两河口

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。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,称西两河口。清同治《六安州志》卷5:两河口在“州南八十里”。

②亦称东两河口。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。明万历《六安州志》卷2《津渡》:两河口在“城南七十里”。

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73《兵事》:清同治五年(1866)十二月,熊登武击捻军于“两河口,败之”。

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:两河口“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官渡、柿河二水合流于此”。清有把总驻防。

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。清光绪《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》卷2:两河口“在(古)蔺东一百六十里。现移巡检司驻此”。

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。民国《川西边事辑览》第八编:两河口“居民约百余家,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,抚北之巨市也。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,南至抚边九十里,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,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”。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。1935年6月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(今小金县)后,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通过了《关于一、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》,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,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:“集中主力向北进攻,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,首先取得甘肃南部,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”。史称“两河口会议”。

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。民国《西昌县志》卷9:《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》云:清同治八年(1869)七月,“商请李、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,九日进军交脚、竹黑”。

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。清同治《酉阳直隶州志》卷2:两河口场在“治北一百五十里”。附近有太平洞,可容万人,光绪三十三年(1907)知县刻“奇景天开”四字。

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。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。


(1)集镇名。(1)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。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30。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,故名。产玉米、小麦、豆类、薯类、烤烟、天麻、竹笋、木漆等。手工业品有杉木箱。有公路通县城。(2)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、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。属沙湾镇。人口700。因地处两河交汇处,故名。盛产花椒。212国道经此。为两郎公路起点。(2)村名。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。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,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,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,决定红军继续北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弥卤堡

    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大同府: 弥卤堡 “嘉靖二十二年筑,四十二年修,万历二年增筑,周二里有奇。……堡外控保安诸堡,内蔽左云卫西,东与破卤接”。

  • 南坪营

    清雍正七年 (1729) 于南坪坝置,属松潘镇。即今四川南坪县。设守备驻防。《清一统志·松潘厅》: 南坪营 “管辖羊峝、芝麻、隆康等各番民”。

  • 费滑

    即 滑。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三年 (前578),晋吕相绝秦曰: “殄灭我费滑。” 又, 襄公十八年 (前555), 楚 “��子冯、公子格率锐

  • 公主陵

   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英金河北岸大庙镇东公主陵村。清时有汛兵防守。

  • 闽上省

    1933年11 月由中华共和国 (福建人民政府) 置,省会在南平县 (今福建南平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宁、将乐、沙县、尤溪、南平、建瓯、政和等县市以北、以西地。同年12月改为延建省。

  • 汁方侯国

    亦称什方侯国。西汉高帝六年(前201)封雍齿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县。元鼎五年(前112)国除,改为汁方县。

  • 东势角

    即今台湾省台中县东之东势镇。连横《台湾通史·疆域志》 台湾县:“自治北行二十里为葫芦墩……葫芦墩东北二十里为东势角。”

  • 龙门银场

    ①北宋属尤溪县,在今福建尤溪县东南。②北宋属宁化县,在今福建宁化县东北。(1)在今福建省尤溪县东南。北宋属尤溪县。(2)在今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龙门。北宋属宁化县。

  • 陈陶斜

    即陈涛斜。在今陕西咸阳市东。杜甫《悲陈陶》诗:“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陈陶泽中水。”即“陈涛斜”。

  • 哈拉苏

    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西北哈拉苏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布西直隶厅有 “哈拉苏” 等车站。“哈拉苏” 为蒙古语 “哈拉乌苏” 的音转,意为 “黑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