㟍峨河
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四十里。 《清一统志·元江州》:㟍峨河 “在州城西四十里河南村。 源出州西北㟍峨山, 东南流入礼社江”。
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四十里。 《清一统志·元江州》:㟍峨河 “在州城西四十里河南村。 源出州西北㟍峨山, 东南流入礼社江”。
①一名白河。在今湖北天门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景陵县: 便河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元时郡守白景谅以自县至郡,水道迂远,乃开此河,民以为便。时掘土得石,有文曰白公沟。亦名白河”。②在今湖北石首市西南。《
元大德中改昭州置,治所在平乐县(今广西平乐县)。明属广西布政使司,辖境相当今广西平乐、荔浦、蒙山、昭平、钟山、贺县及恭城、雷川、金秀三个瑶族自治县地。清属广西省。1913年废。元大德五年(1301年)
即灵道县。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。
亦作奉巂山。即今四川西昌市南邛海西之泸山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邛都县 “有邛都河,河中有蜯巂山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邛都县“县陷为池,今因名为邛池,南人谓之邛河,河中有蜯巂山”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栾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柏乡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7柏乡县: “遥取古柏乡,县以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赵郡。唐属赵州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省入高邑县,元祐初复置,属庆源府。
1938年由兴隆县(南)改置,属冀东道。治东陵(今河北遵化市西马兰峪镇)。1945年废。
在今四川乐山市南四十里五通桥。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》:四望关“在犍为县东北七十里。旧有四望溪口巡司。相近有永通盐课司”。民国时属犍为县,有县佐驻此。
即今山西五台县东七十里高洪口乡。明洪武九年 (1376) 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七年 (1742)裁。
北周保定五年(565)于龙涸城置,在今四川松潘县。天和元年(566)于此置扶州、龙涸郡和嘉诚县。
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龙潭峡“在凤台县(今晋城市)东南九十里。有五股泉流汇于此,其下陡绝为龙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