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龙伯钓鳌

龙伯钓鳌

列子.汤问》:“〔勃海之东有五山〕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,常随潮波上下往还,不得暂峙焉。仙圣毒之,诉之于帝。帝恐流于西极,失群圣之居,乃命愚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,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,五山始峙。而龙伯之国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鳌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于是岱舆、员峤二山流于北极,沈于大海。”后以“龙伯钓鳌”指此传说,并喻超凡豪迈的行动举止。唐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龙伯钓其灵鳌,任公获其巨鱼。”清 丘逢甲《送谢四之桃源》诗之二:“龙伯钓鳌后,三山今无存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,有大壑焉,实惟无底之谷,其下无底,名曰归墟。八紘九野之水,天汉之流,莫不注之,而无增无减焉。其中有五山焉: 一曰岱舆,二曰员峤,三曰方壶,四曰瀛洲,五曰蓬莱。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,其顶平处九千里。……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,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,不可数焉。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,常随潮波上下往还,不得蹔(zan) 峙焉。仙圣毒之,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,失群仙圣之居,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。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。五山始峙而不动。而龙伯之国有大人, 举足不盈数步而鱀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鳌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于是岱舆、员峤二山流于北极,沉于大海,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。”

【今译】 传说渤海东边不知有几亿万里,有一条巨壑,是无底的深渊,名叫归墟。天下八方的水,都归向那里,但也看不出增减来。其中有五座山,名为岱舆、员峤、方壶、瀛洲、蓬莱。山的周围有三万里,山顶平处有九千里。上面所住的都是仙人,难以数计,彼此之间飞行往来。这五座山下面并不与海底相连,而是随波飘荡,仙人们很发愁,报告了天帝。天帝怕仙山流到西极去,使群仙丧失了居所,于是命海神禺强派十五只巨鳌去负载仙山,分为三班,六万年一换,五座仙山才平稳了。龙伯之国有巨人,几步就走到了五山之处,一钓就钓走了六只鳌,背走回国了。结果岱舆、员峤二山流到了北极,沉没了,仙人们只好纷纷迁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气概非凡,抱负宏大; 也用以形容海上景观。

【典形】 鳌钓、长竿钓巨鳌、掣六鳌、钓鳌、钓连鳌、负鳌、巨鳌、连六鳌、灵鳌、龙伯钓、龙伯钓鳌、一钓十五鳌、鳌随钩、金鳌背尚浮、三岛钓鳌、龙伯钩、巨鳌钓、天涯钓。

【示例】

〔鳌钓〕 唐·元稹《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》:“鳌钓气方壮,鹘拳心颇尊。”

〔长竿钓巨鳌〕 清·陈梦雷《登屴则峰》:“东南战气何年息,我欲长竿钓巨鳌。”

〔掣六鳌〕 明·冯惟敏《点绛唇·改官谢恩》:“俺也曾手把丝纶掣六鳌,渔樵、气韵高。”

〔钓鳌〕 唐·王贞白 《游仙》:“悔与神仙别,思归梦钓鳌。”

〔负鳌〕 唐·骆宾王《钓矶应诘文》:“蹲会稽而沈犗者,鲍肆之徒也;踞沧海而负鳌者,渔父之事也。”

〔巨鳌〕 清·黄景仁《满庭芳》:“道巨鳌钓去,海欲西流。正拟乘风归也,奈三山,破碎难留。”

〔连六鳌〕 宋·苏轼《曹既见和复次韵》:“偶然连六鳌,便谓此手妙。”

〔灵鳌〕 三国·曹植《远游篇》:“灵鳌戴方丈,神岳俨嵯峨。”

〔六鳌〕 唐·李白 《登高丘而望远海》:“六鳌骨已霜,三山流安在?”

〔龙伯钓〕 清·沈曾植 《简黄公度》:“昨夜偶垂龙伯钓,后书终复雁门踦。”

〔龙伯钓鳌〕 唐·李白 《大猎赋》:“龙伯钓其灵鳌,任公获其巨鱼。”

〔一钓十五鳌〕 清·黄尊宪《感事》之三:“忽然大陆出平地,一钓手得十五鳌。”


【词语龙伯钓鳌】  成语:龙伯钓鳌汉语词典:龙伯钓鳌

猜你喜欢

  • 投杼之惑

    同“投杼之误”。《北齐书.文襄帝纪》:“当是不逞之人,曲为无端之说,遂怀市虎之疑,乃致投杼之惑。”【词语投杼之惑】  成语:投杼之惑

  • 如风过耳

    同“秋风过耳”。《南齐书.庐陵王子卿传》:“吾日冀汝美,勿得敕如风过耳。”见“东风吹马耳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22:“把好言语~,一毫不理,只依着自己性子行去不改。”【词语如风过耳】  成语:如风过耳

  • 散栎

    源见“樗栎”。喻无用之人。明唐顺之《天宁寺尘外楼》诗:“已甘散栎终年计,耻逐冥鸿万里腾。”【词语散栎】   汉语大词典:散栎

  • 瓜瓞

    源见“瓜绵”。喻子孙蕃衍,相继不绝。《北史.魏临淮王彧传》:“汉高不因瓜瓞之绪,光武又无世及之德。”宋苏轼《赐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》之二:“朕方庆瓜瓞之茂,而欲观麟趾之应。”亦喻亲族。南朝

  • 抱痛西河

    抱:怀。谓子夏在西河时丧子。哭而失明的事,《史记.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孔子没,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其子死,哭之失明。”后因称丧子之痛为“抱痛西河”。述补 指丧子之痛苦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

  • 莫道桑榆晚

    桑榆晚:比喻年老。桑榆,太阳落下的地方。 意谓人虽到晚年,仍能有所作为。 常用作人不服老之辞。语出唐.刘禹锡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:“莫道桑榆晚,微霞尚满天。”何芸轩《雨过天晴》(《长江日报》1993

  • 种花满县

    同“花县”。宋辛弃疾《婆罗门引.答傅先之》词:“龙泉佳处,种花满县却东归。”

  • 斗筲之材

    源见“斗筲小人”。比喻短浅的才识。常用为自谦之词。《汉书.谷永传》:“永斗筲之材,质薄学朽,无一日之雅。”见“斗筲之人”。【词语斗筲之材】  成语:斗筲之材汉语大词典:斗筲之材

  • 诗圣

    诗中之圣,指唐代的大诗人杜甫。明代杨慎《升庵诗话》:“李白神于诗,杜甫圣于诗。”【词语诗圣】   汉语大词典:诗圣

  • 胜似公荣

    源见“刘公荣”。借指上客。宋刘克庄《贺新郎》词:“山鸟山花皆上客,又何须、胜似公荣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