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荆轲歌易水

荆轲歌易水

指荆轲(Kē科)在易水(今河北省西部,水源出易县境)边慷慨高歌。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、视死如归之气概;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。荆轲(?——前227年),字公叔,战国末卫国(都帝丘,今河南濮阳县西南)人。喜读书击剑。秦于公元前209年灭卫,荆轲逃亡到燕(Yān烟)国(都蓟,今北京城西南)。经田光推荐,受燕国太子姬丹重托,怀拚命之心,赴秦(都咸阳,今陕西咸阳东北)刺杀秦王政(即秦始皇)。临行,燕国太子姬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,都穿白衣戴白帽去送他。到易水边上,祭路神,然后上路,高渐离用竹尺敲打弦乐筑,荆轲和着节拍唱歌,发出变徵的音调,人们都流泪哭泣。又一边前进一边唱道:“风声萧萧啊易水寒,壮士一去啊不再还!”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,人们都怒目圆睁,头发直立冲顶帽子。于是荆轲上车离去,终于连头也不回往前走。此典又作“气成虹蜺”、“咏易水”、“贯日”、“寒水之悲”、“壮士不还”、“燕丹客”、“义贯白日”、“长虹贯日”、“日贯虹”、“白虹贯日”、“寒风易水”、“易水萧萧”、“气贯虹”、“燕荆歌易水”、“易水寒”、“精贯白虹”、“送客白衣冠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6《刺客例传·荆轲》2534页: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(本是丧服,燕太子姬丹知道荆轲一去难返,所以象丧那样送他,也含激励意)送之。至易水之上,既祖(古人出行祭祀路神),取道,高渐离击筑(如琴,用竹尺敲打之弦乐器)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(zhǐ纸,古代音律,分为宫、商、角、变徵、徵、羽、变宫七声,即西乐所用C、D、E、F、G、A、B七调,此相当于F调,音调苍凉,适于悲歌)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‘风萧萧(象声词、风声、草木摇晃声)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’复为羽声(相当于A调,此调音调高亢,其声激昂慷慨)忼(通“慷”),士皆瞋(chēn抻)目(睁大眼睛),发尽上指冠(发直立,冲顶帽子,夸张说法)。于是荆轲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七启》:“挥袂则九野生风,慷慨则气成虹蜺。” 晋·陆机《七徵》:“奏商荆之高叹,咏易水之清角。” 南朝梁·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阴图食昴,潜谋贯日。” 北周·庾信《小园赋》:“荆轲有寒水之悲,苏武有秋风之别。” 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将军一去,大树飘零;壮士不还,寒风萧瑟。” 唐·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》:“不学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。” 唐·王维《与工部李侍郎书》:“岂非侍郎忠节盖世,义贯白日,垂名竹帛,为一代宗臣。” 唐·李白《拟恨赋》:“至如荆卿入秦,直度易水。长虹贯日,寒风飒起。” 李白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羞道易水寒,徒令日贯虹。” 唐·沈彬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重义轻生一剑知,白虹贯日报仇归。” 宋·杨亿《涅》之二:“寒风易水已成悲,亡国何人见黍离。”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》:“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,正壮士悲歌未彻。” 宋·乐雷发《谒李梅亭》:“力拔鲸牙气贯虹,玉堂归只守贫穷。” 宋·汪元量《读文山诗稿》:“燕荆歌易水,苏李泣河梁。” 清·王崇简《新秋感兴》:“西风欲诉明妃怨,千载空歌易水寒。” 清·沈磬《陈靖献公祠》:“精贯白虹随落日,魂归丹陛起悲风。” 清·李载《遥赠阎古古先辈》:“笑我从军红抹额,怜君送客白衣冠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 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,前往秦国刺杀秦王。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 (zhi) 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‘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’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嗔目,发尽上指冠。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亦载。《文选·邹阳〈狱中上书自明〉》:“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,白虹贯日,太子畏之。”注引《列士传》曰:“荆轲发后,太子相气,见白虹贯日不彻,曰:‘吾事不成矣。’”《汉书·邹阳传》应劭注:“燕太子质于秦,始皇遇之无礼,丹亡去,厚养荆轲,令西刺秦王。精诚感天,白虹为之贯日也。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时侠士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,怀必死之心,赴秦刺杀秦王政。临行,太子丹及知道此事的宾客,都穿戴白衣冠至易水边送别,祖饯后,即将出发。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,荆轲随之而歌,唱的是变徵的音调,人们都垂泪哭泣。荆轲又歌道:“风萧萧啊易水寒,壮士一去啊不复还!”又唱为慷慨激昂的羽声,人们都瞪起眼来,头发向上直竖。于是荆轲登车而去,始终未回头。荆轲行后,太子丹观看天象,见白虹横贯日中,不通彻,叹息说:“我的事不能成功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慷慨悲壮、视死如归的气概; 或用以描写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。

【典形】 白虹贯日、长虹贯日、贯日、寒风易水、寒水之悲、精贯白虹、气成虹蜺、气贯虹、日贯虹、送客白衣冠、燕丹客、燕荆歌易水、义贯白日、易水寒、易水萧萧、咏易水、壮士不还、寒水送荆轲、发怒穿冠、壮气惊寒水、衣冠此日霜、无气成长虹、贯日长虹、壮士悲歌、白袷易水、长号易水、易水歌、易水别、吐长虹、发冲冠、易水之风、怒发燕路、长虹日中贯。

【示例】

〔白虹贯日〕 唐·沈彬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重义轻生一剑知,白虹贯日报仇归。”

〔长虹贯日〕 唐·李白 《拟恨赋》:“至如荆卿入秦,直度易水。长虹贯日,寒风飒起。”

〔贯日〕 南朝梁·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阴图食昴,潜谋贯日。”

〔寒风易水〕 宋·杨亿《泪》之二:“寒风易水已成悲,亡国何人见黍离。”

〔寒水之悲〕 北周·庾信《小园赋》:“荆轲有寒水之悲,苏武有秋风之别。”

〔精贯白虹〕 清·沈磬《陈靖献公祠》:“精贯白虹随落日,魂归丹陛起悲风。”

〔气成虹蜺〕 三国·曹植《七启》:“挥袂则九野生风,慷慨则气成虹蜺。”

〔气贯虹〕 宋·乐雷发 《谒李梅亭》:“力拔鲸牙气贯虹,玉堂归只守贫穷。”

〔日贯虹〕 唐·李白 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羞道易水寒,徒令日贯虹。”

〔送客白衣冠〕 清·李载《遥赠阎古古先辈》:“笑我从军红抹额,怜君送客白衣冠。”

〔燕丹客〕 唐·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》:“不学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。”

〔燕荆歌易水〕 宋·汪元量《读文山诗稿》:“燕荆歌易水,苏李泣河梁。”

〔义贯白日〕 唐·王维《与工部李侍郎书》:“岂非侍郎忠节盖世,义贯白日,垂名竹帛,为一代宗臣。”

〔易水寒〕 清·王崇简 《新秋感兴》:“西风欲诉明妃怨,千载空歌易水寒。”

〔易水萧萧〕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》:“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。正壮士悲歌未彻。”

〔咏易水〕 晋·陆机《七徵》:“奏商荆之高叹,咏易水之清角。”

〔壮士不还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将军一去,大树飘零; 壮士不还,寒风萧瑟。”


指荆轲(Kē科)在易水(今河北省西部,水源出易县境)边慷慨高歌。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、视死如归之气概;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。荆轲(?——前227年),字公叔,战国末卫国(都帝丘,今河南濮阳县西南)人。喜读书击剑。秦于公元前209年灭卫,荆轲逃亡到燕(Yān烟)国(都蓟,今北京城西南)。经田光推荐,受燕国太子姬丹重托,怀拚命之心,赴秦(都咸阳,今陕西咸阳东北)刺杀秦王政(即秦始皇)。临行,燕国太子姬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,都穿白衣戴白帽去送他。到易水边上,祭路神,然后上路,高渐离用竹尺敲打弦乐筑,荆轲和着节拍唱歌,发出变徵的音调,人们都流泪哭泣。又一边前进一边唱道:“风声萧萧啊易水寒,壮士一去啊不再还!”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,人们都怒目圆睁,头发直立冲顶帽子。于是荆轲上车离去,终于连头也不回往前走。此典又作“气成虹蜺”、“咏易水”、“贯日”、“寒水之悲”、“壮士不还”、“燕丹客”、“义贯白日”、“长虹贯日”、“日贯虹”、“白虹贯日”、“寒风易水”、“易水萧萧”、“气贯虹”、“燕荆歌易水”、“易水寒”、“精贯白虹”、“送客白衣冠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6《刺客例传·荆轲》2534页: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(本是丧服,燕太子姬丹知道荆轲一去难返,所以象丧那样送他,也含激励意)送之。至易水之上,既祖(古人出行祭祀路神),取道,高渐离击筑(如琴,用竹尺敲打之弦乐器)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(zhǐ纸,古代音律,分为宫、商、角、变徵、徵、羽、变宫七声,即西乐所用C、D、E、F、G、A、B七调,此相当于F调,音调苍凉,适于悲歌)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‘风萧萧(象声词、风声、草木摇晃声)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’复为羽声(相当于A调,此调音调高亢,其声激昂慷慨)忼(通“慷”),士皆瞋(chēn抻)目(睁大眼睛),发尽上指冠(发直立,冲顶帽子,夸张说法)。于是荆轲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七启》:“挥袂则九野生风,慷慨则气成虹蜺。” 晋·陆机《七徵》:“奏商荆之高叹,咏易水之清角。” 南朝梁·江淹《齐太祖高皇帝诔》:“阴图食昴,潜谋贯日。” 北周·庾信《小园赋》:“荆轲有寒水之悲,苏武有秋风之别。” 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将军一去,大树飘零;壮士不还,寒风萧瑟。” 唐·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》:“不学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。” 唐·王维《与工部李侍郎书》:“岂非侍郎忠节盖世,义贯白日,垂名竹帛,为一代宗臣。” 唐·李白《拟恨赋》:“至如荆卿入秦,直度易水。长虹贯日,寒风飒起。” 李白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羞道易水寒,徒令日贯虹。” 唐·沈彬《结客少年场行》:“重义轻生一剑知,白虹贯日报仇归。” 宋·杨亿《涅》之二:“寒风易水已成悲,亡国何人见黍离。”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》:“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,正壮士悲歌未彻。” 宋·乐雷发《谒李梅亭》:“力拔鲸牙气贯虹,玉堂归只守贫穷。” 宋·汪元量《读文山诗稿》:“燕荆歌易水,苏李泣河梁。” 清·王崇简《新秋感兴》:“西风欲诉明妃怨,千载空歌易水寒。” 清·沈磬《陈靖献公祠》:“精贯白虹随落日,魂归丹陛起悲风。” 清·李载《遥赠阎古古先辈》:“笑我从军红抹额,怜君送客白衣冠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寒食与温食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十引司马彪《续汉书》载:“周举为并州刺史,太原旧俗,以介子推焚骸,有龙忌之禁,辄一月寒食,莫敢烟爨,老少不堪,岁岁多死者。举既到州,乃作吊书,以置介子推之庙,言盛冬去火,残损人命,非贤

  • 钟仪冠带

    源见“南冠楚囚”。象征心系故国。闽徐夤《南》诗:“钟仪冠带归心阻,蝴蝶飞园万草芳。”

  • 及宾有鱼

    《易.姤》:“包有鱼,义不及宾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有他人之物,于义不可及宾也。”谓用别人的鱼请客。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。明 许三阶《节侠记.毒媚》:“莫教养寇容奸,及宾有鱼。”兼语 拿他人的鱼请客。比

  • 鼎湖弓

    源见“乘龙出鼎湖”。喻指已故帝王的遗泽或遗物。唐元稹《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》之二:“狼星如要射,犹有鼎湖弓。”

  • 嘉石坐

    参见:嘉石耻

  • 服食

    服食丹药,道家修养法。秦汉时方士多以吞服丹汞可以求仙或长生,是一种荒诞的说法。《古诗十九首.驱车上东门》:“服食求神仙,多为药所误。”【词语服食】   汉语大词典:服食

  • 见利忘义

    指遇到私利,就忘掉道义。语出《汉书.樊郦滕灌靳周传》:“当孝文时,天下以郦寄为卖友。夫卖友者,谓见利而忘义也。”《梁书.侯景传》:“岂有万乘之主,见利忘义若此者哉?”唐.王勃《送劼弟赴太学序》:“轻进

  • 半毡

    《南史.江革传》:“(谢朓)尝行还过候革(过,经过;候,探访),时大寒雪,见革弊絮单席,而耽学不倦,嗟叹久之,乃脱其所著襦(短袄),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。”江革,南朝梁考城人,字休映。少年孤贫,然

  • 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

    见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周梅森《沦陷》:“~,能做点什么,我们就都尽力做点什么吧! 凭中国人的良心吧!”【词语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】  成语: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: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

  • 白云黄鹤

    源见“杳如黄鹤”。比喻一去不复返。宋张炎《浣溪沙.乌墨水仙》词:“零露依稀倾凿落,碎琼重叠缀搔头。白云黄鹤思悠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