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芒刺在背

芒刺在背

芒刺,草木茎叶、果壳上的小刺。芒刺扎在人的后背,比喻人的心情畏忌不安。典出《汉书·霍光传》。霍光(?-前68年),字子孟,河东平阳(今山西临汾西南)人,西汉大臣。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。武帝时,任奉车都尉。昭帝年幼即位,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,任大司马大将军,封博陆侯。昭帝死,立昌邑王刘贺为帝,不久又废刘贺,迎立宣帝。霍光前后执政20余年,族党满朝,权倾内外。刚即位的汉宣帝刘询对霍光十分畏忌,在参加拜谒高祖庙的仪式上,霍光陪宣帝同乘一辆车,宣帝极为害怕,坐立不安,如同芒刺扎在后背上。后来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宣帝乘车,宣帝就混身放松,毫不拘谨,感到从容安适了。到了霍光死去,霍氏家族竟遭灭门之祸。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:“威震主上的权臣不会长久,霍家的灭门之祸在陪宣帝乘车时就萌生了。”后以“芒刺在背”、“负芒”等比喻极度不安,亦作咏权臣遭忌的典故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8《霍光传》2958页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,天子从容肆体,甚安近焉。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,故俗传之曰:‘威震主者不畜,霍氏之祸萌于骖乘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姚思廉《梁书·张缵传·南征赋》:“历祖宗之明君,犹负芒于盛主。” 唐·李百药《北齐书·颜之推传》:“嗣君听于巨猾,每凛然而负芒。” 唐·李百药《北齐书·王昕传》:“殿下仓卒所行,非复人臣之事,芒刺在背,交戟入颈,上下相疑,何由可久。” 唐·王绩《赠梁公》:“成王已兴诮,宣帝如负芒。” 唐·贯休《行路难》之五:“我闻忽如负芒刺,不独为君空叹息。” 五代·晋·刘昫《旧唐书·崔日用传》:“常谓人曰:‘吾一生行事,皆临时制变,不必重专守始谋,每一念之,不觉芒刺在于背也’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20回:“后得曹操,以为社稷之臣;不意专国弄权,擅作威福。朕每见之,背若芒刺。” 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卷25:“三个不知文墨礼让,在朝廷横行,视君臣如同草木。景公见三人上殿,如芒刺在背。” 清·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卷8:“他的洋布有什么好?偏要买他的,难道我们中国自己织的布,穿在身上就有甚芒刺在背?”


主谓 芒刺扎在脊背上。形容心里非常不安,浑身不自在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(霍)光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~。”△贬义。用于描写生理、心理的感受。→如有所失 惶恐不安 惊恐万状 如坐针毡 ↔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安之若素 处之泰然 优哉优哉。也作“背若芒刺”、“背生芒刺”、“芒刺在躬”、“芒刺在身”。


【词语芒刺在背】  成语:芒刺在背汉语词典:芒刺在背

猜你喜欢

  • 骊驹催

    源见“歌骊驹”。谓催其离开。宋文同《寄题密州苏学士快哉亭》诗:“主人自醒客亦醉,门外落日骊驹催。”

  • 服内生子

    封建礼制,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丧三年,在这期间生子,被认为犯礼伤孝,列为十恶之一。汉代应劭《风俗通.正失》:“服中生子,犯礼伤孝,莫肯收举。”

  • 湘皋佩解

    源见“汉皋解佩”。借指传情赠送信物。亦比喻采莲。宋张炎《水龙吟.白莲》词:“隔浦相逢,偶然倾盖,似传心素。怕湘皋佩解,绿云十里,卷西风去。”

  • 楚甲

    《左传.襄公三年》:“楚子重伐吴,为简之师……使邓廖帅组甲三百、被练三千,以侵吴。”后常用为典,以“楚甲”借指精兵、劲旅。唐杜牧《东兵长句十韵》:“羽林东下雷霆怒,楚甲南来组练明。”【词语楚甲】   

  • 梅花落额

    《太平御览》时序部引《杂五行书》:“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簷下。梅花落公主额上,成五出花,拂之不去。皇后留之,看得几时。经三日,洗之乃落。宫女奇其异,竞效之。今梅花妆是也。”梅花落在寿阳公主额

  • 叹广武

    源见“广武叹”。慨叹怀才不遇。清王摅《观棋歌》:“有人倘与论英雄,未许相轻叹广武。”【词语叹广武】   汉语大词典:叹广武

  • 维鹈

    《诗.曹风.候人》:“维鹈在梁,不濡其翼。”郑玄笺:“鹈在梁,当濡其翼,而不濡者,非其常也。以喻小人在朝,亦非其常。”鹈,鹈鹕,水鸟名。梁,断水捕鱼的堰。后因以“维鹈”比喻小人在朝或比喻居官而不称职。

  • 宰衡

    《汉书.平帝纪》:“夏,皇后见于高庙,加安汉公号曰‘宰衡’。”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“周公为太宰,伊尹为阿衡,采伊周之尊以加莽。”后因以“宰衡”指宰相。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宰衡以干戈为儿戏,缙绅以清谈

  • 不出五日

    《汉书.陈汤传》:“汤知乌孙瓦合,不能久攻,故事不过数日,因对曰:‘已解矣!’诎指计其日,曰:‘不出五日,当有吉语闻。’居四日,军书到,言已解。”汉时,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。丞相、大将军等议数日

  • 弦伤

    源见“空弦落雁”。喻受过挫折。唐温庭筠《过孔北海墓二十韵》:“木秀当忧悴,弦伤不底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