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白鹿随轩

白鹿随轩

后汉书.郑弘传》“〔郑弘〕政有仁惠,民称苏息。迁淮阳太守”李贤注引三国 吴谢承后汉书》:“弘消息繇赋,政不烦苛。行春天旱,随车致雨。白鹿方道,侠毂而行。弘怪问主簿黄国曰:‘鹿为吉为凶?’国拜贺曰:‘闻三公车轓画作鹿,明府必为宰相。’”郑弘后来果然代邓彪为太尉。后因以“白鹿随轩”为称颂地方官为政清明、必将升迁的典故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》:“蔚炳胥变,攀陪遂远,白鹿随轩,丹晕附冕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后汉书·郑弘传》注引吴·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“弘消息繇赋,政不烦苛。行春天旱,随车致雨。白鹿方道,侠 (jia)毂而行。弘怪问主簿黄国曰:‘鹿为吉为凶?’国拜贺曰:‘闻三公车轓(fan) 画作鹿,明府必为宰相。’”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亦引,文大略同。

【今译】 后汉郑弘任淮阳太守,减免赋役,省除烦政。春旱时在郡中视察,随车下雨。有两只白鹿遇于道上,在两边靠着车行走。郑弘问黄国:“这主什么吉凶?”黄国说:“听说三公的车幛上画着鹿,您一定会做宰相。”后来郑弘果官至太尉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为政清明。

【典形】 白鹿、白鹿随轩、彤襜双白鹿、朱轓引鹿。

【示例】

〔白鹿〕 唐·李白 《赠宣城宇文太守》:“竹马数小儿,拜迎白鹿前。”

〔白鹿随轩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柳遐墓志》:“蔚炳胥变,攀陪遂远,白鹿随轩,丹晕附冕。”

〔彤襜双白鹿〕 唐·李白《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》:“彤襜双白鹿,宾从何辉赫。”

〔朱轓引鹿〕 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》:“竹宇闻鸠,朱轓引鹿,留憩甘棠之下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牛腹书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乃为帛书以饭牛,详不知,言曰此牛腹中有奇。杀视得书,书言甚怪,天子识其手书,问其人,果是伪书。”汉武帝十分迷信齐人少翁,相信他能请来天神,不料一年多也没有天神降临。少翁就用写过字的

  • 曲高惭和

    源见“曲高和寡”。谦称自己才少难能与对方大作唱和。唐郎士元《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》诗:“曲高惭和者,惆怅闭寒城。”

  • 皋陶典狱

    《尚书.虞书.舜典》:“帝曰:‘皋陶,蛮夷滑夏,寂贼奸宄,汝作士,五刑有服。’”旧题汉.孔安国传:“士,理官也。”《史记》卷一《五帝纪.舜本纪》:“皋陶为大理,平,民各伏得其实。”唐.张守节《史记正义

  • 抉眼

    同“抉目吴门”。宋陆游《书愤》诗:“剖心莫写孤臣愤,抉眼终看此虏平。”【词语抉眼】   汉语大词典:抉眼

  • 心长发短

    《左传.昭公三年》:“齐侯田于莒,卢蒲嫳见,泣且请曰:‘余发如此种种,余奚能为?’公曰:“诺。吾告二子。’归而告之。子尾欲复之,子雅不可,曰:“彼其发短而心甚长,其或寝处我矣。’”本谓年虽老却工于心计

  • 三尺枯桐

    同“三尺焦桐”。清程先贞《听张八娘弹琴》诗:“三尺枯桐七缕丝,开囊自拂秋云帕。”偏正 指琴。古琴身多以桐木制成,故云。清·程先贞《听张八娘弹琴》:“~七缕丝,开囊自拂秋云帕。”△多用于乐器。→七尺焦桐

  • 枯槁客

    同“枯槁士”。宋司马光《病竹》诗:“园竹久不治,芜没真可吊。岂无枯槁客,萧疏自殊调。”【词语枯槁客】   汉语大词典:枯槁客

  • 上梁不正

    亦作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,下面的人势必也跟着学坏。元代石君宝《曲江池》第三折:“月馆风亭,则为这虔婆上梁不正。这些时消疏了燕燕莺莺。”《缀白裘.铁冠图.夜乐》:“不要怪他们,这叫做上

  • 秦氏髻

    《宋书》卷二十一《乐志三》:《艳歌罗敷行》:“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……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”汉.乐府描写采桑美女秦罗敷时,有“头上倭堕髻”之语。后用为咏美女发式之典。唐.韦庄《晚春》:“娥娥秦氏

  • 凭城借一

    同“背城借一”。《宋书.袁淑传》:“负塞残孽,阻山烬党,收险窃命,凭城借一,则当因威席卷,乘机芟剿。”见“背城借一”。《宋书·袁淑传》:“负塞残孽,阻山烬党,收险窃命,~,则当因威席卷,乘机芟剿。”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