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犯天下之不韪”。公认的不是或过错。清王夫之《读通鉴论.汉哀帝一》:“人之能为大不韪者,非其能无有所惧也,唯其能无所耻也。”【词语大不韪】 汉语大词典:大不韪
见〔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〕。见“疑人勿使,使人勿疑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32回:“自古道‘~’。他两个既有这番志向,又说的这等明白,你我如今竟把这桩事责成他两个办起来才是个‘絮矩之道’。”
同“鼠璞”。清毛奇龄《观沧海歌读愚山观海作》:“宣城好我如好璞,鼠魄还题卞和玉。”
《左传.昭公十六年》:“宣子有环,其一在郑商。宣子谒诸郑伯,子产弗与,曰:‘非官府之守器也,寡君不知。’”春秋时,晋大夫韩起有一对玉环,其一在郑国商人手中。韩起向郑讨要,郑国执政子产予以拒绝。后用为咏
《山海经.西山经》:“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,而投之钟山之阳。”峚(古密字)山上多丹木,有丹水源出于此,中多白玉,有玉膏,膏中生玄玉。黄帝乃取峚山之玉,投之钟山之阳。郭璞云:以为玉种。后因用为咏玉或咏产玉
同“五桂联芳”。明冯惟敏《折桂令.咸侄家宴》曲:“五桂重芳,一椿未老,四叶传经。”
早晨下达的政令,到晚上就更改了。形容政令多变,使人无所适从。宋.范祖禹《唐鉴.穆宗》:“凡用兵举动,皆自禁中授以方略,朝令夕改,不知所从。”《明史.刘健传》:“即位诏书,天下延颈,而朝令夕改,迄无宁日
对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。详见“损者三乐”条。
《后汉书.章帝纪》:“至永平元年,长水校尉倏奏言,先帝大业,当以时施行。欲使诸儒共正经义,颇令学者得以自助。……于是下太常,将、大夫、博士、议郎、郎官及诸生、诸儒会白虎观,讲议《五经》同异,使五官中郎
杂色乱正色。比喻以异端乱正统,或邪说冒充真理。古人以朱为正色,红、紫为杂色。或称间色。《论语.阳货》:“子曰:‘恶紫之夺朱也。’”汉代赵岐《孟子题辞》:“红紫乱朱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情采》:“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