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得失相半

得失相半

指利与弊同时存在,不相上下。全琮(?-249年),字子璜,吴郡钱唐(今浙江杭州市西)人。三国时吴名将。吴主孙权嘉禾二年(230年),全琮督步骑五万征六安(今安徽六安一带)山越,当地百姓们纷纷逃散,诸将想分兵追捕。全琮说:“没有全胜把握而贸然行动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动。如今我们分兵捕民,有利也有弊,怎能说是全胜呢?即使有所捕获,犹不足以削弱敌人而有益于国家声望,如果与敌兵遭遇,还会受到很大损失,与其获罪,不如我以身受之,但不能邀功以负国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吴书·全琮传》卷60第1382页:“嘉禾二年,督步骑五万征六安,六安民皆散走,诸将欲分兵捕之。琮曰:‘夫乘危侥幸,举不百全者,非国家大体也。今分兵捕民、得失相半,岂可谓全哉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杨万里《乙巳轮对第一礼子》:“岂无闻见,轻信得失相半,或犯严忤势而以言为讳者乎?”宋·岳珂《程史·石城堡寨》:“又旁筑一城曰堡寨,地皆砥平,相去数余里,虽牵制之势亦不相及,竟不晓何谓,犹不若石城之得失相半也。”


主谓 利和弊差不多,不相上下。语出裴注《三国志·吴书》卷60“今分兵捕民,得失相半,岂可谓全哉。”宋·杨万里《乙巳轮对第一札子》:“岂无闻见,轻信~,或犯严忤势而以言为讳者乎?”△用于衡量得失之语。也作“得失参半”。


【词语得失相半】  成语:得失相半汉语词典:得失相半

猜你喜欢

  • 伐木

    《诗.小雅.伐木》: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。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《伐木》篇是咏欢宴亲友的乐歌。它描述了友人相处的欢乐,以神灵降福于友谊来祝颂友爱之珍贵。后遂用为咏美深情友谊之典。唐

  • 弥天

    源见“弥天对”。借指道安。唐刘禹锡《送仲制东游兼呈灵澈上人》诗:“荆州本自重弥天,南朝塔庙犹依然。”【词语弥天】   汉语大词典:弥天

  • 饥曼倩

    《汉书.东方朔传》:“上(汉武帝刘彻)知朔多端,召问朔:‘何恐朱儒为?’对曰:‘臣朔生亦言,死亦言。朱儒长三尺余,奉一囊粟,钱二百四十。臣朔长九尺余,亦奉一囊粟,钱二百四十。朱儒饱欲死,臣朔饥欲死。臣

  • 期期艾艾

    期:“极”的意思。艾:口吃人口头语。此典指周昌有口吃病,说话困难,结结巴巴,字音重复。周昌(?——前192年),沛(今江苏沛县)人。秦时为泗水(今安徽淮北西北)卒史(官署的属吏)。秦末农民战争中归刘邦

  • 去珠复还

    源见“合浦珠还”。比喻人或物去而复还,失而复得。明沈受先《三元记.遣妾》:“去珠复还,缺月再圆,一家骨肉重相见。”【词语去珠复还】   汉语大词典:去珠复还

  • 豚犬

    《三国志.吴书.孙权传》:“曹公望权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吴历》曰:“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,喟然叹曰:‘生子当如孙仲谋,刘景升(注:刘表)儿子若豚犬耳!”曹操在赞扬孙权的同时,比较说刘表之子,认为如同猪狗

  • 灰无焰

    源见“死灰复燃”。喻失势者无力挣扎。唐罗隐《村桥》诗:“心寒已分灰无焰,事往曾将水共流。”

  • 凤辖

    南朝梁.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汉宣帝以阜盖车一乘赐大将军霍光,悉以金铰具。至夜,车辖上金凤凰辄亡去,莫知所之,至晓乃还。如此非一,守车人亦尝见。后南郡黄君仲北山罗鸟,得凤凰,入手即化成紫金,毛羽冠翅,宛

  • 放马华阳

    同“归马放牛”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.河水四》:“武王伐纣,天下既定,王巡岳渎,放马华阳,散牛桃林,即此处也,其中多野马。”述补 比喻不再打战。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:“武王伐纣,天下既定,王巡

  • 噬指

    同“啮指之思”。噬,啮咬。王闿运《皇朝追赠总督衔文节常公神道碑》:“迁安徽按察使,到未期月,以母疾告归终养。噬指方归,求医已迫。”【词语噬指】   汉语大词典:噬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