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

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

耳:语助词,而已。一作“尔”。 为了国事,忘记家事;为了公事,忘记私事。 形容一心为国、为公。语出《汉书.贾谊传》:“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。”明.李贽《焚书.读史.晁错》:“是故国尔忘家,错唯知日夜伤刘氏之不尊也;公尔忘私,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晁氏之不安矣。”鲁迅《两地书.九》:“而当时改革的人,个个似乎有一种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的气概,身家且不要,遑说权利思想?”也引作〔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〕。清.钱大昕《冯谖论》:“古之为大臣者,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。”


其他 国耳、公耳:只想着国家、公事而已。为了国家,忘记了家庭,为了公事,忘记了私事。形容一心为国、一心为公。语出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鲁迅《两地书》第9:“而当时改革的人,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~的气概。”也单作“国尔忘家”、“公而忘私”。△褒义。描写献身。也作“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”、“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”、“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”。


【词语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】  成语: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谏

    《礼记.曲礼下》:“为人臣之礼,不显谏,三谏而不听,则逃之。”古代礼法认为,如果臣谏君连续三次不听,就算是到了一个适宜程度,应该停止进谏,不可无休止地去说。后因用为典实。唐.窦常《谒三闾庙》:“君非三

  • 桀犬

    源见“桀犬吠尧”。借指恶者的爪牙。南朝 梁沈约《谢封建昌侯表》:“陛下投袂万里,振厥涂炭,臣虽心不吠尧而迹沦桀犬。”【词语桀犬】   汉语大词典:桀犬

  • 洽闻博见

    犹“博闻强识”。北魏.杨街之《洛阳伽蓝记.景明寺》:“子才洽闻博见,无所不通,军国制度,罔不访及。”见“博闻强志”。北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景明寺》:“子才~,无所不通,军国制度,罔不访及。”【词语

  • 妙画通灵

    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人超脱的一个故事。《晋书.顾恺之传》: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,寄桓玄。玄发厨后窃取画,而缄闭如旧,以还之,给云:‘未开。’恺之直云:‘妙画通灵,变化而去,亦犹人之登仙。’了无怪色。”

  • 杖乡

    源见“杖家”。代称六十岁。南朝 梁任昉《答到建安饷杖》诗:“劳君尚齿意,矜此杖乡辰。”亦代指六旬老人。唐玄宗《千秋节宴》诗:“月衔花绶镜,露缀彩丝囊。处处祠四祖,年年宴杖乡。”【词语杖乡】   汉语大

  • 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
    山重水复:形容山势回互,水道纵横。 本是描写自然环境和周围景色的骤然变化。 后常用以比喻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。语出宋.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

  • 牛刀小施

    同“牛刀小试”。清李渔《黄河篇》诗:“谬谓大禹奋全力,牛刀小施同割鸡。”

  • 仙鹊梁银汉

    源见“乌鹊填桥”。指七夕乌鹊架桥渡牛郎 织女相会。宋葛长庚《贺新郎.贺大卿生日》词:“仙鹊梁银汉,见青原,白鹭一点,秋光犹嫩。”

  • 子敬琴亡

    源见“人琴俱亡”。哀悼亡故弟兄或友人。唐窦蒙《题弟臮述书赋后》诗:“季江留被在,子敬与琴亡。”清毛奇龄《舟过渔林关望沈功宗墓》诗:“深怜子敬琴亡后,恐负桥玄车过时。”

  • 兰亭会

    《晋书.王羲之传》:“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,曰:‘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’”永和九年春,晋代文学家、大书法家王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