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司空见惯

司空见惯

唐.孟荣《本事诗.情感》:“刘尚书禹锡罢髻州,为主客郎中、集贤殿学士。李司空(李绅)罢镇在京,慕刘名,尝邀至第中,厚设饮饌。酒酣,命妙妓歌以送之。刘于席上赋诗曰:‘䰀鬌(音wǒduǒ,发髻名)梳头宫样妆,春风一曲《杜韦娘》(唐代的一种曲调名)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。’(此为刘禹锡《赠李司空妓》诗)李因以妓赠之。”此事又见宋.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三九。

这首诗前二句写歌妓的发式装束和动人的歌喉。后二句慨叹说,这种酒宴歌舞的奢靡场面,对司空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事,因为终日陶醉其中,已经习惯;但对于苏州刺史说来,却难得观赏,不能不为之断肠了。

后因以“司空见惯”用指屡见不鲜,习以为常的事。宋.苏轼《满庭芳.佳人》词:“人间何处,有司空见惯,应谓寻常。”(见《草堂诗余》卷三)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第二十一出《媚座》:“妙部新奇,见惯司空自品题(太平令)。”


主谓 司空,古代官名。谓经常见的事,不足为奇。语出唐·刘禹锡《赠李司空妓》:“高髻云鬟宫样妆,春风一曲《杜韦娘》,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苏州刺史肠。”马南邨《燕山夜话》:“那种仗势欺人的事情,在封建统治的时代,更是~,不必说了。”△多用于描写常见之事物。→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见惯不惊 ↔少见多怪 绝无仅有。也作“见惯司空”、“司空眼惯”。


【典源】唐·孟棨《本事诗·情感》:“刘尚书禹锡罢和州,为主客郎中、集贤学士。李司空罢镇在京,慕刘名,尝邀至第中,厚设饮馔。酒酣,命妙妓歌以送之。 刘于席上赋诗曰: ‘䰀鬌(woduo)梳头宫样妆,春风一曲杜韦娘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。’李因以妓赠之。”宋·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三十九:“禹锡赴吴台,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,开宴命妓待酒,禹锡诗曰:‘高髻云鬟宫样妆,春风一曲杜韦娘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苏州刺史肠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唐代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,司空李绅仰慕其才学,邀刘禹锡至家,盛宴款待。席间,李绅命歌妓演唱劝酒,刘禹锡乘兴即席赋诗,大意是: 歌妓们高髻云鬟宫中妆,柔情演唱《杜韦娘》。司空大人早已见惯不惊,我却思绪绵绵牵动情肠。李绅遂将歌妓赠与刘禹锡。又记为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事物常见,不足为奇; 或表现宴饮歌舞等。

【典形】 见惯司空、尚书惯、司空见惯、已惯司空见。

【示例】

〔见惯司空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今宵灯影纱红透,见惯司空也应羞,破题儿真难就。”

〔尚书惯〕 清·王摅《赠沈郎》:“当筵恼乱尚书惯,羡杀铜台锁二乔。”

〔司空见惯〕 宋·苏轼《满庭芳》:“人间何处有,司空见惯,应谓寻常。”

〔已惯司空见〕 清·梁启超《金缕曲》:“欲诉奇愁无可诉,算兴亡,已惯

司空见。”


【词语司空见惯】  成语:司空见惯汉语词典:司空见惯

猜你喜欢

  • 泪成血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,泣血三年。”东汉.郑玄注:“言泣无声如血出。”泪成血,或称泣血,描写无声而泣。孔子的学生高柴(子皋)丧亲,《礼记》记载说曾泣血三年。后因用为咏极度悲痛之典。唐.

  • 犬吠之警

    指盗贼之事。《汉书.匈奴传》:“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亡千戈之役。”亡:通“无”。偏正 因狗叫而引起的警报。指盗窃之类的小动乱。《汉书·匈奴传赞》“是时边城晏闲,牛马布野,三世无~,菞庶亡干戈之役”。△

  • 和峤惟钱

    同“钱癖”。清陈维崧《醉太平.戏咏钱》词之一:“癖同和峤惟钱,问他值几钱。”

  • 扫门事

    源见“相门洒扫”。借指寻求出仕之事。唐钱起《送杨錥归隐》诗:“悔作扫门事,还吟招隐诗。”

  • 祖逖鞭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借指报国之志,进取之心。周詠《去国吟》:“湖海蹉跎祖逖鞭,闻鸡五夜不成眠。”【词语祖逖鞭】   汉语大词典:祖逖鞭

  • 看囊一钱

    同“看囊钱”。清钱谦益《跋〈渭南文集〉》:“穷子为他家数宝,人皆知其无看囊一钱耳。”

  • 西巴放麑

    源见“放麑翁”。指心怀仁慈的举动。《后汉书.桓荣传》:“昔乐羊食子,有功见疑;西巴放麑,以罪作傅。盖推仁审伪,本乎其情。”

  • 悲龙飞去

    旧题隋.王度《古镜记》:“隋汾阴侯生,天下奇士也。王度常以师礼事之。临终,赠度以古镜,曰:‘持此则百邪远人。’度受而宝之。”“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,匣中悲鸣,其声纤远,俄而渐大,若龙咆虎吼,良久乃定。

  • 斑竹一枝千点泪

    斑竹:即湘妃竹,一种盛产于湖南的有紫色斑纹的竹子。据南朝梁任昉《述异记》载:“舜南巡不返,没葬于苍梧之野。尧之二女娥皇、女英追之不及,相思恸哭,泪下沾竹,文悉为之斑斑然。” 一枝沾满千点泪痕的斑竹。

  • 夫唱妇随

    《关尹子.三极》:“天下之理,夫者唱,妇者随。”后以“夫唱妇随”指丈夫说什么,妻子就要附和什么,意谓妻子处处顺从丈夫。元无名氏《举案齐眉》三折:“秀才,你怎生这般说,岂不闻夫唱妇随也呵。”后亦称夫妻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