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包藏祸心

包藏祸心

形容某种言行的背后别有用心,其目的是加害对方。公元前541年,楚国令尹公子围出使郑国,同时迎娶郑国贵族丰氏女。郑国君臣恐楚国此来不怀好意,便在城外招待了他们。聘问仪式结束后,公子围等又要求率众入城迎娶新娘,郑国执政大夫子产派遣行人子羽前去拒绝。他说:“我们郑国是个小国,与楚国结亲,是想依靠你们得到安全保证。可是你们总是在和善的言词背后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如果我们这次上了当,将来诸侯对楚国都会严加戒备,你们的命令就很难施于各国了。”公子围知道郑国有了戒备,便提出倒转弓袋进城。郑国这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楚公子围聘于郑,且娶于公孙段氏,伍举为介。将入馆,郑人恶之,使行人子羽与之言,乃馆于外。既聘,将以众逆。子产患之,使子羽辞……子羽曰:‘小国无罪,恃实其罪。将恃大国之安靖己,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?小国失恃,而惩诸侯,使莫不憾者,距违君命,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。不然,敝邑,馆人之属也,其敢爱丰氏之祧?’伍举知其有备也,请垂橐而入。许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骆宾王《讨武氏檄》:“犹复包藏祸心,窥窃神器。”


述宾 心里怀着干坏事的想法。语出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小国无罪,恃实其罪,将恃大国之安靖己,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。”蒙永丽《神之恶》:“从马陵的调查研判,爱世教会教主真神二世可说是~,他企图利用政治权位图谋不轨,不惜以毁灭的手段来达成其改造世界的目的。”※藏,不读作zàng。△贬义。用于描写人的品性坏。→居心叵测 心术不正 ↔襟怀坦白 与人为善 心地善良 仁心仁术。也作“苞藏祸心”。


解释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。

出处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小国无罪,恃实其罪,将恃大国之安靖己,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。”

春秋时期,楚国多次不讲信用,在诸侯国中留下了不好的名声。公元前541年,楚国令尹(宰相)公子围带领人马出访郑国,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。他们准备住进城内客栈时,郑国人却怀疑他们心怀诡诈,害怕他们在城里发动突然袭击,就派外交官子羽将他们婉言谢绝,让他们住在城外的馆舍。

访问会谈结束后,公子围再次准备带领军队进城迎亲,郑国的宰相子产还是很担心,就又派子羽推辞说:“由于敝国地方狭小,容纳不下随从的人,请允许我们在城外替你们清扫场地,听候命令。”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:“蒙受贵国君主赐给我们令尹围恩惠,对围说‘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’。围摆设了祭筵,在我国先君庄王、共王的宗庙祭奠祷告后才来迎亲。如果把丰氏在野外赐给围,这等于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,也就等于贬低公子围的身份,让他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。不仅是这样,更使围欺骗了自己故去的国君,将受到贬黜而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,恐怕也无法回国,希望大夫你考虑一下这事。”

子羽说:“小国没有罪,自己不做准备,全部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。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,又恐怕大国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心思来图谋自己。”公子围和手下知道郑国对自己有了防备,就请求带上倒垂着的空的弓箭袋入城,郑国这才同意。

近义心怀不轨

反义胸怀坦荡

例句

对那些包藏祸心的坏家伙,决不能麻痹大意。


【词语包藏祸心】  成语:包藏祸心汉语词典:包藏祸心

猜你喜欢

  • 鹤位

    源见“乘轩鹤”。喻指官位。唐李商隐《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衮文》:“但续椿寿,徒高鹤位。”【词语鹤位】   汉语大词典:鹤位

  • 断齑块粥

    见“断齑画粥”。【词语断齑块粥】  成语:断齑块粥汉语大词典:断齑块粥

  • 叔痴

    同“湛痴”。唐李商隐《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》:“仆御嫌夫懦,孩童笑叔痴。”

  • 斑衣斗彩

    同“斑衣戏彩”。宋陈允平《鹧鸪天.寿表兄陈可大》词:“斑衣自斗百家彩,乌帽亲裁一幅纱。”

  • 萧娥

    唐.魏征等《隋书.后妃列传.炀帝萧皇后》:“炀帝萧皇后,梁明帝岿之女也。……后性婉顺,有智识,好学解属文,颇知占候。高祖大善之,帝甚宠敬焉。……及宇文氏之乱,随军至聊城。化及败,没于窦建德。突厥处罗可

  • 吹竽混真

    源见“滥竽充数”。比喻以次充好。常用为谦词。唐韩愈《和席八十二韵》:“倚玉难藏拙,吹竽久混真。坐惭空自老,江海未还身。”

  • 五子之歌

    《尚书.序》:“太康(夏启之子,古史记载其荒淫暴虐,被有穷氏之君羿所逐)失邦,昆弟五人,须(即须留之意,犹言留待)于洛、汭,作五子之歌。”“五子之歌”本是《尚书》中《夏书》的篇名,原文久已失传。东晋时

  • 谢枕

    源见“梦惠连”。谓梦中觅佳句。宋宋祁《秋日射堂寓目呈应之》诗:“谢枕吟魂迷带草,嵇衿真虑属堂萱。”【词语谢枕】   汉语大词典:谢枕

  • 生刍一束

    同“生刍”。清方文《谢皋羽恸哭西台》诗:“严子滩头风雪飘,生刍一束蓟门遥。”【典源】 晋·袁宏《后汉纪》卷二十三:“ (郭泰) 后遭母丧,过于哀,徐孺子荷担来吊,以生刍一束顿庐前,即唁而退。或问:‘此

  • 哙伍

    源见“耻与哙伍”。指平庸之辈。《宋史.王十朋传》:“清资加于哙伍,高爵滥于医门。”清周亮工《与陈原舒书》:“大人先生既摈之,放函之,而酒人诗伴如原野又不屑于哙伍,然则某终何归乎?”【词语哙伍】   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