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包胥哭秦庭

包胥哭秦庭

源见“哭秦庭”。表示济难救国的忠心。金元好问《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》诗:“精卫有冤填瀚海,包胥无泪哭秦庭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申包胥如秦乞师,曰:‘吴为封豕长蛇,以荐食上国。虐使于楚,寡君失守社稷,越在草莽。使下臣告急曰,夷德无厌,若邻于君,疆埸(yi)之患也。……’秦伯使辞焉,曰:‘寡人闻命矣,子姑就馆,将图而告。’对曰:‘寡君越在草莽,未获所伏。下臣何敢即安?’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人口,七日。秦哀公为之赋《无衣》,九顿首而坐。秦师乃出。”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,求救于秦。秦不许。包胥立于秦庭,昼夜哭,七日七夜不绝其声。秦哀公怜之,曰:‘楚虽无道,有臣若是,可无存乎?’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亦载,申包胥作棼冒勃苏,棼冒即蚡冒,申包胥为蚡冒氏,勃苏、包胥音近。

【今译】 春秋时,吴国攻破楚国郢都,楚臣申包胥急赴秦国求援,他对秦王说:“吴国好比野猪长蛇,多次吞食中原上国的领土。楚国最先受害。现在我国战败,宗庙社稷难保,国君逃亡在荒野之中。他派我到贵国告急求援,说:吴国蛮夷之邦,野心永远不会满足。他们如果灭掉楚国,就与贵国为邻了,那时贵国的疆界也将受到威胁。……”秦王使人告诉申包胥:“你所说的,我都知道了。请你在馆舍住下等候,待我们商议后再告知你。”申包胥说:“我国国君尚在荒郊野外,没有安身之处,作为臣子,我如何能安心等候呢?”于是就靠着宫墙站立,日夜嚎啕痛哭,他饮食不进,一连哭了七天七夜。秦哀王很受感动,为他吟诵《无衣》诗,说:“楚国虽无道,但有这样的贤臣,楚国怎会灭亡呢?”于是派遣五百辆战车出发救楚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表现人救国济难的忠心; 也形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。

【典形】 包胥救楚、包胥哭秦庭、包胥血、存荆、救楚、哭秦廷、秦庭哭、申胥恨、申胥泣血、首碎秦庭、包胥一哭、无复有申包、依墙哭楚、复楚孤臣、包胥存楚、包胥一诺、包胥一出、申包恸哭、愧包胥、楚包胥、秦庭泪、践秦庭。

【示例】

〔包胥救楚〕 唐·张说《过庾信宅》:“包胥非救楚,随会返留秦。”

〔包胥哭秦庭〕 金·元好问《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》:“精卫有冤填瀚海,包胥无泪哭秦庭。”

〔包胥血〕 清·叶世佺《谒刘公祠》:“涕泪包胥血,饥寒苏武毡。”

〔存荆〕 汉·班固 《幽通赋》:“木偃息以蕃魏兮,申重茧以存荆。”

〔救楚〕 唐·李白 《鸣皋歌送岑征君》:“哭何苦而救楚,笑何夸而却秦。”

〔哭秦廷〕 元·郑廷玉《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想过昭关八面虎狼威,怎知哭秦廷七日英雄泪。”

〔秦庭哭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鬼同曹社之谋,人有秦庭之哭。”

〔申胥恨〕 明·吴易 《满江红》:“伍胥耻,荆城雪; 申胥恨,秦庭咽。”

〔申胥泣血〕 唐·李白《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》:“吴师鞭尸于楚国,中胥泣血于秦庭。”

〔首碎秦庭〕 唐·柳宗元《睢阳庙碑》:“首碎秦庭,终懵无衣之赋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修门象棋

    《楚辞.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,入修门些。……菎蔽象棋,有六簿些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言宴乐既毕,乃设六簿,以菎蔽作箸,象牙为棋,丽而且好也。”修门为楚郢都之门。象棋为象牙雕刻之棋。《招魂》中用以招游魂至修

  • 百金之士

    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百金之士五万人。”裴骃《集解》引《管子》:“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。”能破敌擒将为国立功的人是勇士,因以“百金之士”比喻勇士。偏正 ①有才干有作为的人。《史记·冯唐传》:“~十

  • 韦弦佩

    源见“韦弦”。谓谦虚谨慎,接受规劝。唐杜牧《送杜?赴润州幕》诗:“还须整理韦弦佩,莫独矜夸玳瑁簪。”

  • 惊以伯有

    《左传.襄公三十年》及《昭公七年》载:春秋时郑大夫良霄字伯有。他主持国政时,和贵族驷带发生争执,被杀于羊肆。传说他死后变为厉鬼作祟,有人梦他被甲而行。郑人往往“相惊以伯有,曰‘伯有至矣’,则皆走,不知

  • 狡兔计

    同“狡兔三窟”。清 孙淑《五日吊古》诗:“文从狡兔计,高枕乐未央。”

  • 兔园雪

    同“梁园雪”。唐白居易《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得》诗:“兔园春雪梁王会,想对金罍咏玉尘。”

  • 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

    断:决断。乱:祸乱。卜应当决断而不决断,就会产生祸乱。 表示行事要当机立断,否则贻害无穷。语出《后汉书.儒林传.杨伦》李贤注引《黄石公三略》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《史记.春申君列传.赞》:“语曰

  • 哭坏杞梁城

    同“哭倒长城”。北周庾信《咏怀》之十一:“啼枯湘水竹,哭坏杞梁城。”

  • 鱼龙百变

    源见“鱼龙漫衍”。形容变化多端。清何焯《义门读书记.昌黎集》:“昌黎文无不根据经籍,而议论仍未尝袭前人陈言,故下笔如鱼龙百变。”主谓 鱼龙,古代一种由鱼化为龙的杂戏。形容变化多端,十分精彩。清·何焯《

  • 杨仆移关

    汉武帝时,楼船将军杨朴功勋卓著。他是河南新安人,认为自己是关外人(即籍贯为函谷关以东的人)不光彩。他上书武帝请求把函谷关向东迁移300里,以其自家资财为经费。武帝批准了这个请求,元鼎三年(前114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