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信口雌黄

信口雌黄

原为“口中雌黄”。信口:随便开口。雌黄:矿物名,即鸡冠石,黄色,可作颜料。古人写字多用黄纸,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。典出晋王衍之事迹。比喻不顾实际,轻下论断,随便乱说。王衍(256-311年),字夷甫,琅邪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。出身士族,先后任中书令、尚书令、司徒、太尉等要职。当时皇族争权混战,各族人民纷纷起义,匈奴贵族刘渊趁机起兵,西晋政权岌岌可危。而王衍却只图自保,派弟王澄为荆州刺史,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,己则朝中执政,自以为狡兔三窟。后被石勒俘虏,为保全性命,曾劝其称帝,但终为石勒所杀。王衍少时,风姿娴雅,每日以清谈老庄为事。谈论中稍有不合义理之处,便随时改动,时人称之为“口中雌黄”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43《王戎附王衍传》1236页:“妙善玄言,唯谈老庄为事。……义理有所不安,随即改更,世号‘口中雌黄’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史·马孟祯传》:“爱憎由心,雌黄信口,流言蜚语,腾入禁庭。” 清·张云璈《察吏行》:“太守观察本切近,岂肯信口生雌黄。” 《鲁迅书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近常从事于翻译,间有短评,涉及时事,而信口雌黄,颇招悔尤,倘不再自检束,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。”


偏正 信口,随口。雌黄,一种小块黄赤色粒状矿物。古代研成粉末后,在写字有错时用来涂抹。后指随口乱说,任意造谣、歪曲事实。语本南朝梁·刘孝标《广绝交论》:“雌黄出其唇吻。”李善注引晋·孙盛《晋阳秋》:“王衍,字夷甫,能言,于意有不安者,辄更易之,时号‘口中雌黄’。”冯德英《迎春花》:“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,但是她加油添醋,~,凭空捏造,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。”△贬义。常用于指恁空捏造,妄加评论。→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↔一言为定 言之凿凿 言必有据 信而有征。也作“口中雌黄”。


改窜文字、变更语词皆随意为之,谓之 “信口雌黄”。

文选·刘峻 〈广绝交论〉》: “雌黄出其唇吻,朱紫由其月旦。”李善注引晋·孙盛 《晋阳秋》: “王衍,字夷甫,能言,于意有不安者,辄更易之,时号口中雌黄。”北齐·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观天下书未遍,不得妄下雌黄。”意谓不得随意更改书中文字,此犹郑玄所谓 “博学以知服”之意。

此语后多用为掩没真相、不顾事实、凭空捏造、随意乱说之义。

“信口”,随口,随意说。那么,“雌黄”是什么意思呢?

宋·沈括 《梦溪笔谈·故事一》: “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,以雌黄涂之。尝校改字之法: 刮洗则伤纸,纸贴之又易脱,粉涂则字不没,涂数遍方能漫灭。唯雌黄一漫则灭,仍久而不脱。”

原来,“雌黄”相当于现今的涂改液,只不过它是一种有颜色的东西,它是从一种矿物中提取某种成分而成的。古时是用黄纸书写的,写错了即用 “雌黄”涂抹重写。由此推知 “雌黄”色黄。正因此,故 “雌黄”指改窜文字。因其将原有错讹处涂没,所以 “信口雌黄”即谓掩没真相、不顾事实而随口乱说之义。

信口雌黄”在这个意义上说,同 “信口开河”义近。


【词语信口雌黄】  成语:信口雌黄汉语词典:信口雌黄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犬之乐

    源见“叹黄犬”。指闲居生活之乐。唐王维《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》:“难恃白马之盟,徒思黄犬之乐。”

  • 叱石羊归

    同“叱石为羊”。南朝梁简文帝《仙客》诗:“穿池听龙长,叱石待羊归。”

  • 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

    即使死去,仍然如同活着时一样。 表示死得有价值,有意义,无所遗憾。 旧时多用作感恩戴德之语。语出《三国志.吴志.孙登传》:“愿陛下留意听采,臣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也。”晋.庾亮《让中书令表》:“愿陛

  • 头痛炙头,脚痛炙脚

    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一四:“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,某向他说头痛炙头,脚痛炙脚,病在这上,只治这上便了,更别求甚病根也。”炙:熏灼。意谓针对疼痛部位医治,不必追究病根。明.张居正《与张新斋计不许东虏款贡》:“

  • 共工触不周山

    同“共工触柱”。南朝 梁江淹《遂古篇》诗:“女娲炼石补苍天兮,共工所触不周山兮。”

  • 牧羊读书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杨俊传》:“俊转避地并州,本郡王象少孤特,为人仆隶,年十七、八,见使牧羊而私读书,因被箠楚。俊嘉其才质,即赎象著家,聘娶立屋,然后与别。”三国时,魏人王象为人牧羊而读书不辍。后因用为勤

  • 蘋蘩

    《左传.隐公三年》:“蘋蘩蕰藻之菜……可荐于鬼神,可羞于王公。”后因以“蘋蘩”泛指祭品。唐杜牧《闻开江相国宋下世》诗之二:“月落清湘棹不喧,玉杯瑶瑟奠蘋蘩。”《诗.召南.采蘩序》:“《采蘩》,夫人不失

  • 阶庭联玉

    源见“谢庭兰玉”。称一家出若干优秀子弟。宋哀长吉《朝中措.贺生第三子》词:“方喜阶庭联玉,又闻老蚌生珠。”

  • 贾生问鵩

    同“贾生赋鵩”。宋孙觌《西徐上梁文》:“已免贾生问鵩之尤,遂谐韩公见蝎之喜。”

  • 织屩易米茗

    源见“居士屩”。指隐逸之士自食其力。明高启《咏隐逸.朱桃椎》诗:“织屩易米茗,于人又何求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