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冬文史足用

三冬文史足用

东方朔(前154-前93年),字曼倩,平原厌次(今山东惠民东北)人,西汉大臣,性诙谐,善辞赋。汉武帝即位后,在全国范围内征聘选拔各种人材,将授给官职,予以破格任用。各地人士纷纷给朝廷上书论述政治举措的得失。其中想通过自我吹嘘来取得官衔的人数以千计。对于那些不够选取标准的人,朝廷就通知本人说皇上已经收到了上书,打发他们返回原籍。东方朔第一次来到长安,上书说:“我自幼失去父母,靠哥哥嫂子抚养成人。13岁开始读书,因家境贫寒,只能在冬季农闲时读书学习,连着三个冬季学习的文史知识就足够一生受用的了。15岁开始学习剑术,16岁学习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,能背诵22万字。”东方朔上书的内容很不谦虚,把自己夸耀到很高的程度,可是汉武帝看后却认为话说得很奇特,就留下他在公车官署待诏顾问。后以“三冬文史足用”为典,形容读书勤苦,学业有成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65《东方朔传》2841、2842页:“东方朔字曼倩,平原厌次人也。武帝初即位,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,待以不次之位,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,自街鬻者以千数,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。朔初来,上书曰:‘臣朔少失父母,长养兄嫂,年十三学书,三冬文史足用。十五学击剑。十六学《诗》、《书》,诵二十二万言。……’朔文辞不逊,高自称誉,上伟之,令待诏公车,……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骆宾王《在江南赠宋五之问》:“一顾重风云,三冬足文史。” 唐·杨炯《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》:“被玉轴之文章,三冬遽足。” 唐·杜甫《题柏学士茅屋》:“古人已用三冬足,年少今开万卷余。” 唐·刘禹锡《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》:“三冬学任胸中有,万户侯须骨上来。” 唐·罗隐《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……》:“才怜曼倩三冬后,艺许由基一箭中。” 唐·罗隐《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》:“自愧三冬学,来窥数仞墙。” 唐·李瀚《蒙求》:“曼倩三冬,陈思七步。” 宋·苏轼《欧季墨明日复以大鱼为馈重二十斤且求诗故复戏之》:“汉庭九尺人,谁似老方朔?那将一寸金,令足三冬学。” 元·耶律楚材《壬午西城河中游春》之9:“文史三冬输曼倩,田园二顷忆渊明。” 清·顾炎武《寄李生云沾》:“三冬文史常堆案,一室弦歌自掩扉。” 清·惠周惕《赠维扬顾书宣》:“吾身贫贱困荆棘,窃弄笔墨吟三冬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涉遇盗

    唐.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九:“李博士涉,……至皖之西,忽逢大风,破其征帆,数十人皆持兵仗而问:‘是何人?’从者曰:‘李博士船也。’其中豪首曰:‘若是李涉博士,吾辈不须剽他金帛,闻其诗名日久,但希一篇,金

  • 带火焦桐

    源见“焦尾琴”。喻指历经磨难、未得赏识的良才。唐刘禹锡《答杨八敬之绝句》:“饱霜孤竹声偏切,带火焦桐韵本悲。”

  • 绣斧

    《汉书.武帝纪》:“(帝)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,衣绣衣,杖斧,分部逐捕,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。”绣斧本是皇帝特命钦差的服饰和所用器杖的合称,后因以指称封建皇帝派出的握有生杀处置大权的钦差特使。宋.杨万里《

  • 调鹄

    源见“盐梅和鼎”。又《楚辞.天问》“缘鹄饰玉”汉王逸注:“言伊尹始仕,因缘烹鹄鸟之羹,修玉鼎,以事于汤。汤贤之,遂以为相也。”谓出任宰相。宋宋庠《寄长安端明王左丞》诗:“才包扬 马思,政续赵 张神。鼎

  • 楚人弓

    源见“楚弓楚得”。比喻失而复得之物。表示对得失的达观态度。宋叶適《陈同甫抱膝斋》诗之二:“宁为楚人弓,亡矢任挽踏;莫作随侯珠,弹射坠埃?。”清唐孙华《闲居写怀》诗:“忧喜塞翁马,得失楚人弓。时命苟不谐

  • 栖苴

    《诗经.大雅.召旻》:“如彼岁旱,草不溃茂,如彼栖苴。”汉.毛氏传:“苴,水中浮草也。”东汉.郑玄笺:“王无恩惠于天下,天下之人如旱岁之草,皆枯槁无润泽,如树上之栖苴。”苴,音chá。栖苴是挂在树上变

  • 钻核售李

    卖李时将核钻透,使人不能得其良种,比喻为人极端自私、吝啬。典出晋王戎事迹。王戎(234-305年),字睿(ruì瑞)冲,琅邪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。好清谈,为竹林七贤之一。惠帝司马衷时官至尚书令、司徒。

  • 宋玉墙头

    源见“东墙窥宋”。借指佳人寄情之所。亦借指花开处。宋向子諲《减字木兰花.梅花盛开走笔戏呈韩叔夏》词:“更有难忘,宋玉墙头婉婉香。”

  • 麟阁画丹青

    同“麟阁图形”。唐贺朝《从军行》:“行望凤京旋凯捷,重来麟阁画丹青。”

  • 宜僚丸

    同“宜僚弄丸”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丸里缄怀》:“想是游侠郎抛掷黄金弹,想是宜僚丸楚邦驱难。”